1、海宁简介 观潮胜地,皮革之都
  
   海宁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北部,东距上海100公里,西接杭州,南濒钱塘江,是浙北第一经济强县(市)。海宁市域现辖4个街道办事处硖石、海洲、海昌、马桥和8个镇(即许村镇、长安镇、周王庙镇、盐官镇、斜桥镇、丁桥镇、袁花镇、黄湾镇)。总人口65万(户籍人口)。
  
   海宁是观潮胜地,皮革之都。海宁给临江而居的海宁人民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潮文化",同时海宁皮革,以其浓厚的产业基础、驰名的产品质量、兴旺的皮革市场、领先的技术优势、良好的商业信誉而享誉国内外,被中国皮革协会命名为"中国皮革之都"。
  
   海宁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是王国维、徐志摩、金庸、蒋百里等名人的故乡。
  
   2、区位交通 沪杭为翼,濒临钱塘
  
   东邻海盐县,南濒钱塘江,与绍兴上虞市、杭州萧山区隔江相望,西接杭州余杭区、江干区下沙,北连桐乡市、嘉兴秀洲区。沪杭铁路、杭浦高速公路、01省道杭沪复线东西横贯市域,沪杭高速公路、沪杭高铁、320国道越过北境,杭州绕城高速东线穿行西部,08省道、钱江隧道与高速连接线、嘉绍高速南北贯穿市境。距上海浦东机场车程1.5小时、虹桥机场车程1小时,杭州萧山机场车程40分钟。
  
   3、经济社会 城市繁荣,平稳增长
  
   目前全市已形成了以皮革、经编、家纺为支柱产业,太阳能利用、印刷包装、汽车零部件、机械装备、电子信息为传统产业的特色工业经济新格局。其中皮革、经编、家纺等三大特色产业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是"中国皮革之都"、"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县)"和"中国经编名城"。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前三季度,海宁市实现生产总值399.43亿元,增长8.4%,总量居嘉兴市五县二区首位,增幅居第二位。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66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6.36亿元,增长8.2%,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207.43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7.41亿元,增长9.3%。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9:59.2:36.9。
  
   前三季度,海宁市实现财政总收入66.50亿元,同比增长9.4%,总量和增速分别居嘉兴市五县市第一位和第二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7.49亿元,增长9.7%,总量和增速分别居嘉兴市五县市第一位和第三位。前三季度,全市财政支出27.44亿元,同比增长9.2%,其中公共安全、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和住房保障等民生支出19.55亿元,同比增长7.6%。
  
   4、商贸繁荣 专业市场,集散中心
  
   依托较早地推进市场化改革,海宁形成了一定的体制机制优势,商贸十分繁荣。前三季度,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37.98亿美元,同比下降2.7%,其中出口总额30.10亿美元,同比增长3.0%,进口总额7.87亿美元,同比下降19.6%。从出口市场看,分化较为严重,出口额前二位的市场分别是美国、俄罗斯,分别增长13.4%、16.8%,而对欧洲国家出口则明显回落,如对意大利、德国的出口降幅分别达43.4%、51.5%。海宁专业市场发展迅猛,创建十年的海宁中国皮革城是全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皮革专业市场,2010年年初上市,市场总建筑面积达70余万平方米,已成为全国皮革服装、毛衣贸易中心和华东地区的箱包集散中心,先后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浙商行业龙头市场、国家休闲旅游购物基地等称号。
  
   5、人文底蕴 文化之邦,贤才荟萃
  
   海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旅游之地、皮革之都"之誉,尤以灯文化、潮文化、名人文化最具地方特色。天下奇观海宁潮,因其潮高、多变、凶猛、惊险而饮誉海内外;硖石灯彩工艺独特,制作精细,其"针工"堪称一绝。相传始于唐而盛于宋,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曾多次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国际友人;海宁人杰地灵,历代贤才荟萃,如唐代诗人顾况,明代史学家谈迁,清代大学士陈元龙、数学家李善兰,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著名诗人徐志摩、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书法家张宗祥、漫画家米谷、教育家沙可夫、许国璋、著名作家陈学昭以及香港知名人士查济民和金庸先生等都是海宁人。
  
   6、城市和谐 配套完善,生态宜居
  
   海宁人居环境舒适、配套设施完备。海宁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先进文化市、全国轮滑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和国爱园林城市等称号,生态环境优美,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城市化水平达52.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55%。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等为产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资源,文化馆、图书馆、射击馆、游泳馆等文体设施、国内首个标准化轮滑馆和36洞国际标准的尖山高尔夫球场等高档休闲场所为居住生活提供多样化的便利。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生活环境与创业环境同步改善,生态海宁、平安海宁、人文海宁、法治海宁建设成绩显著。
  
  
 
    
   1、经济规划

   构筑"一核两区三带"生产力布局。"一核"就是做大做强中部城市经济区;"两区"就是加快发展西部连杭经济区和东部新兴经济区;"三带"就是构筑百里钱塘观潮旅游文化发展带,沿01省道城镇经济发展带,沿沪杭铁路、硖许公路北侧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带。

   2、生态规划

   构筑"一核三廊多片区"的生态格局。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方向,以森林城市和生态城市创建为抓手,以农业生态功能的拓展、生态湿地和城乡生态绿道建设为重点,积极构筑"一核三廊多片区"的生态布局体系。"一核",就是凸现市区森林城市核心景观;"三廊",就是加快构建南部百里钱塘生态廊、北部现代农业生态廊、东部低丘山林和长山河沿河保护林生态廊;"多片区",就是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功能,依托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生态湿地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生态片区。同时依托交通要道、主要河道加快建设联结全市主副中心、新市镇的生态绿道网。

   3、交通规划

   建成硖许、硖尖、硖崇公路等公路网主骨架,形成"一环三横十纵十连"干线公路网络。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350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93公里/百平方公里。研究实施海宁轨道交通(轻轨),加强市区与周边沪杭高铁站点的对接,完善沪杭客运专线海宁西站配套建设。"十二五"时期实现至上海、苏州、杭州、宁波、绍兴等周边省市"一小时交通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