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期
>>

调控政策基调不变 房价快速上涨将得到遏制
                          ——本网专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  任兴洲


 

  
   第12届住交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中国地产投资网作为合作媒体全程报道了此次盛会。期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十二五展望”报告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在会后接受了本网专访,解析2011年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
  
  
   本网记者:作为致力于土地信息推广的网络媒体,本网观察,近来土地市场再次升温,您对此有何看法?
  
   任所长: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存在四大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不少城市房地产和土地价格上涨过快。房地产和土地价格的过快上涨,产生了大量的挤出效应,对经济发展和资源合理配置的影响非常大。
  
   土地市场的升温会对房价产生一定的影响。房地产作为一个再分配领域,房价的持续上涨将进一步拉大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整个经济的平稳运行。在目前治理通胀的关键时期,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对稳定通胀预期也有负面影响。
  
   本网记者:您在演讲中提到,2010年是名副其实的“调控年”,在这种背景下,今年的房地产市场与往年有哪些不同之处?
  
   任所长:今年的特点,我概括为“四高两低”。“四高”是房地产投资增幅较高,新开工面积增幅较高,房价水平相对较高,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增幅有所提高。“两低”是交易量有所降低,住房信贷增幅有所降低。
  
   本网记者:那么明年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是否仍会以调控为主?调控的力度是否会有变化?
  
   任所长:从目前的情况上看,明年房地产调控政策松动的动力不足,大体上还会坚持宏观调控政策基调不变,尤其是在通胀加剧、货币政策调整的情况下。

   明年房地产政策变化情况,主要还要看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和大环境。如果明年国内外经济形势持续向好、通胀压力得到缓解、商品房供给比较多、投机需求得到有效控制、房地产价格有所回落,那么调控政策将会相机决择,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调整;但如果供求矛盾仍然非常紧张,通胀压力很大,政策调整的可能不是很大,宏观形势趋势将影响明年的政策调控政策的力度。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社会对通胀的预期。如果明年社会对通胀的预期仍然较高,那么房地产政策一旦松动就很可能出现报复性反弹,国家在治理通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大背景下,不会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这些条件都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明年房地产政策的走向。

   本网记者:您觉得2011年的房地产市场会出现怎样的特点呢?
  
   任所长:我在前面已经讲过,明年政策上出现松动的可能性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成交量势必出现一定量的萎缩,开发商为了回笼资金,降价促销应是有效方法。
  
   本网记者:众所周知,资金链是房地产行业的生命线。对于如何防止资金链出现问题,您对房地产企业有哪些建议?在调控的背景下,明年的房地产投资是否会减少?
  
   任所长:说到房地产开发投资,统计局对1-11月份的房地产数据显示,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了36.5%,总体说来仍然是比较高的水平。今年4月份出台了“国十条”,9月份又出台了所谓的二次调控,但房地产投资仍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投资的惯性、刚性的需求以及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这些因素将使未来的房地产投资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速。
  
   本网记者:现代人买房的压力越来越大。您怎样看待十二五提出的推进房产税改革和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设?
  
   任所长:房产税改革目前已经提上日程,很可能在十二五规划开局时进行试点。
  
   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增幅一定会有所提高,到2010年11月份,今年各地的保障性住房基本上都已经开工建设。明年的保障性住房的总量仍会增加。国家在政策上仍需继续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真正把中国的保障性住房和房地产市场结合起来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

   本网记者: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您认为明年的房地产市场应着重进行哪些方面的建设?
  
   任所长:首先是调结构,加大普通商品住房的供给,包括土地的供给,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
  
   在调控政策可进行差异化的细化,对那些房价涨得不是很快的城市,要促进它的发展,不采取一刀切的政策,而是根据宏观政策的变化以及当地的房地产的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对房价上涨过快、房价水平高、供求紧张的城市,仍应加强调控。

   “十二五”房地产发展的目标,不是产值越高越好,而是要有一个综合性的目标,要解决居民“住有所居”的问题,要促进经济的平稳增长,要形成多样性的住房供应体系。

   本网记者:谢谢任所长对本网的支持,非常期待您更多的指导!谢谢!

     
   任兴洲所长简介:
  
   任兴洲,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兼任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理事、中国消费者协会理事。
  
   主要从事市场经济理论与政策、市场体系与市场规则的建立与完善、流通体制、价格等方面的理论、政策和体制改革、社会信用体系与制度、现代服务业发展与改革、消费结构与消费政策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