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向经济适用房“灌水”?

http://www.cnestate.com  摘自  钱江晚报   2003/3/20

  经济适用房为何“不经济”?经济适用房中的“水分”从何而来?经济适用房症结在哪里?昨天,一位从事房地产业多年的资深人士C先生在看了本报有关《经济适用房为谁而造?》的报道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为记者算了一笔“明细账”,揭开了在经济适用房建设过程中的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

  “我们公司原来就搞过经济适用房,虽然现在我已离开了那家公司,但对于经济适用房的建造过程还是比较了解的。今天看了你们的报道,心里多少有些不安。有些话,不吐不快。不过,请你们理解,涉及到一些具体问题,我也只能点到为止。”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C先生点了一支烟,向我们慢慢道来。

  “我们那家公司,那时在杭州是一家很不起眼的房产公司,但这几年来靠造经济适用房也赚了不少钱。”他说,那时老板听说有块经济适用房要‘上马’了,便找到所有能找的关系,费了不少心思终于从拿到地的‘上家’那里搞到了其中的一小块经济适用房用地。我出地你造房,表面上看没什么,实际上是要“放血”的———你要给‘上家’付费,大约300元/平方米左右(这还算心比较“平”的)。就这么一转手,“上家”就进账几百几千万元。其实,行政指定的“上家”根本就不具备开发资质,但通过这种转包的方式,将整块用地“分割”给了其他小公司,就什么都不用管,只等到时候收房了。

  (记者算了一笔账,以10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建设用地计算,“上家”仅仅是转包,就可以轻松进账3000万元。而这笔钱,最终又是由谁来付呢?当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了。)

  拿到地以后,老板就要想办法将利润最大化———造价压低、预算成本做高、户型做大。“我是负责前期的,可以说,光征地、拆迁一项就可以做很多文章,而且等到房子拆完后就死无对证了,就算有关部门想核对都很难。”C先生说。他扳着手指算了起来:“一般一户人家的拆迁补偿费用在12~13万元左右,当然这也得看地段。经济适用房一般建在城郊,拆迁户数不多。为了提高拆迁成本,本来只有100多拆迁户,老板硬是要我增加到300多户。”看着有些惊讶的记者,C先生却说:“别以为300户很多,真当摊到每亩地中,也就增加了没两户,根本感觉不出来的。”

  (仅此一项,拆迁成本就虚高了3000多万元。)

  C先生接着说,这只是抬高成本的方法之一,而经济适用房的建造成本是由拆迁征地、规税规费、建安成本、人员成本等9项组成的,老板为了抬高预算成本,当然会将这9项都做大做足,当然这都是很难核算的:“别说是物价部门了,就连公司内部人员都很难搞清楚,真正知道底细的只有老板本人。”

   (3000元/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销售价中,究竟有多少水分,恐怕也只有开发商自己清楚了。难怪在房地产圈子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经济适用房造,想不发财也难”,看来并非空穴来风。)

   “其实现在老百姓反映户型太大、摇号困难之类的问题只是一些表面现象,只有解决了土地划拨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适用房‘不经济’的问题。”

  (在几天的采访中,几乎每一位被采访对象都认为,现有的经济适用房的土地供应制度,给了房地产开发商“灌水”的机会。要挤干其中的“水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按照政府指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全面实行经济适用房建设项目土地招投标制度。即由有关部门制定出招投标办法,由具备一定资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根据开发成本制定出销售价格,参与竞标。只有这样的方式,才能真正使经济适用房的销售价格得到控制。)

  “如果实行土地招投标制,经济适用房的价格每平方米至少应该能控制在2000~2500元左右!”C先生很肯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