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适用房走俏京城 市场需求决定走势

http://www.cnestate.com  摘自  京华时报  2003/7/7

  当前经济适用房成为众多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在其建设和管理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房源短缺,许多有需要的群众无力购买;“号贩子”利用网上注册认购楼盘之机高价倒卖认购房号等。同时,经济适用住房开发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那么,经济适用房究竟能走多远?可以听听业界专家的说法。

  当前发展需突破三大瓶颈
  谈到北京经济适用住房开发所面临的问题时,北京金隅嘉业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李桢祥认为前景非常乐观,但必须突破以下三大瓶颈:

  首先,针对目前在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中存在的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和创新不足的现状,必须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他表示,虽然经济适用住房在政策层面,面对的销售对象是中低收入居民,价格相对低廉,但低价不能等同于低质。在我们国家居民消费由温饱型逐步向小康型转变的历程中,低收入者会不断向中收入者转变,中等收入人群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大。作为解决中低收入居民居住问题的经济适用住房市场的长期存在,必然会赋予“经济适用住房”这一概念动态特质。它的建设标准、规划设计、户型面积、建材使用等,都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仅在某一阶段相对稳定。因此,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标准应该是现代的,无论是环境、绿地还是施工材料、节能技术以及装修材料等方面,都应该是现代的、不断创新的。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增强创新意识,要从提高住宅适用性能、安全性能、耐久性能、环境性能和经济性能为切入点,积极开展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技术支持、建材选用等方面不断创新,为项目不断融入绿色、科技、人文等创新特质。

  其次,站在政府角度,又必须切实解决好以下两个难题:第一,健全政策法规。为了确保经济适用住房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政府应进一步细化和健全有关政策法规。

  如:在对经济适用住房购买者,家庭年收入的审定问题上,是经过所在单位或街道办事处初审、开发商复查、市开发办审批三个层次来控制的。但由于目前个人资金管理、信用管理等相关条件还不配套,目前去调查清楚一个人去年的家庭收入到底是多少,是件很难的事。即使他出具了一张年收入6万元的证明,要判断起来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要堵住经济适用房的漏洞,严格界定经济适用住房市场入市者的合法身份,将高收入者阻隔在市场之外,将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实实在在落到中低收入人群身上,这对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而言,似乎又是一道颇为紧迫的问题。第二,活跃中介服务。这就要求政府不仅要进一步规范咨询、估价、经纪人、代理、审计、法律、会计等中介机构,取缔“假冒伪劣”的市场中介,为经济适用住房市场创造诚信、守法的交易氛围,促进市场繁荣、稳定、有序地发展。同时,还要广拓渠道,促进市场供求信息的传递,并通过有关行业协会,及时向开发企业提供科研服务、技术革新、引导和支持住宅产业进行科研、技术创新,促进住宅业升级和现代化。

  长足发展取决市场需求
  据北京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调查测算,今后4年,北京用于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平均每年约需600万平方米,其中每年集中建设的经济适用房300万平方米。

  另外,按照市委、市政府4年基本完成危改的要求,每年需提供200至250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此外,房改货币化后,中央在京和市属单位职工,每年需要经济适用房120—150万平方米。这样合计,北京市每年经济适用房的需求量比往年还要大得多。

  经济适用房在目前以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具有很大的市场,那么是否能下结论它能一直存在下去。业内曾有过争论,一种观点是,经济适用房是一种政府行为,不是按市场规律运作的,有的城市如南京还欲取消经济适用房,被建设部批评要求恢复。另一种观点是经济适用房应永远存在下去。它可以作为政策杠杆,引导商品房市场。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经济适用房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一种解决居民居住问题的过渡形式,这种形式能走多远,取决于它的市场需求及整个社会的富裕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