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浙江楼市十件大事”揭晓

http://www.cnestate.com  本网编辑部报道  2003/12/31

  2003年对浙江房地产市场而言是迭宕起伏、充满悬念与争议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泡沫”之“健康”之争、发展与降温之论、地价与房价之辩、“三外资本”涌进与众多房企“外逃”之势……,始终贯穿和交织在一起,浙江从而成为全国房地产最热点地区之一。回顾即将过去的一年,究竟哪些事件和现象最具影响地激荡着浙江房地产产业和市场?

  日前,由本网与中国房地产报浙江记者站、浙江日报、钱江晚报、今日早报、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青年时报、浙江楼市、浙江在线、房易网等媒体房产新闻记者评选出的“2003浙江楼市十件大事”在金都·杰地大厦揭晓,这十件大事分别为:

  1、浙江楼市引发“泡沫”争议
  2003年初,有关媒体对浙江房地产火爆市场提出质疑,从而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楼市是否“健康”的争议,浙江楼市因此被社会所广泛关注,也引起中央政府高层领导的重视,并作出指示。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央行等部门多次赴浙调研,认定浙江楼市“整体健康”。

  2、杭州市发布房产新政
  九月份,杭州市政府对外发布消息,拟实行一系列房产新政策,打击炒房行为,增加经济适用房供地。新政主要内容包括:新投放市场的住宅建设用地中用于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比例不得低于总量的50%、允许符合条件的特殊企业自建经济房、对二手房交易获利征收20%所得税等。

  3、温州购房团席卷全国
  凭借雄厚的民间资本,以温州为代表的浙江购房团自“批发”北京楼盘、“哄抢”上海房产之后,其资本已渗透到全国各主要城市,并开始涉足二、三级城市房地产市场。温州购房团所到之地,导致当地楼盘销量与房价快速上升,开发商与购房者一喜一忧,因此,温州购房团操作行为,也成为业界关注与争鸣焦点。

  4、余杭大宗闲置土地被收回
  1999年到2002年的四年间,原余杭市出现大规模的“圈地运动”,有3.6万亩土地陆续低价出让给开发商,大量土地圈而未开。此事经媒体披露后,引起中央及省、市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反响。经自查自纠,2003年余杭区政府收回其中的85宗经营性用地,共计4203.96亩。

  5、杨秀珠潜匿国外
  2003年中旬,原浙江省建设厅副厅长杨秀珠神秘失踪、潜匿国外之事被曝光,震惊业界和全国。其涉嫌经济犯罪的报道,引发人们对浙江火爆的楼市背后腐败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6、宁波推出“限价房”
  11月,宁波市计划推出由政府定价销售、土地实行限价挂牌出让、开发建设按市场化操作的60万平方米“限价房”,并确定在2003年年底前用“置换”方式提前供应1000套左右的房源,作为首批限价普通商品住房投放市场。“限价房”的平均价为多层住宅3000元/平方米左右、中高层住宅3300元/平方米左右。

  7、杭州市加大土地供应力度
  2003年是自1999年杭州房地产开发用地进行公开招投标以来,土地出让力度最大的一年,无论是土地幅数还是总供应量都创下历史新高;同时,杭州市政府一改过去多年所沿袭的“不饱和”供地政策,转向保持土地供应与市场需求的基本平衡。

  8、“大元事件”敲响“三外”房企警钟
  9月26日,诸暨某制冷企业所属名不见经传的浙江大元公司高价举拍,“意外”同时中标杭州4宗地块,共需支付地价25亿余元之巨。因其未曾当即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并在事后四处张罗合作伙伴,引发人们对“三外”资本迫切进入房市、草率举拍行为所面临风险的反思。

  9、杭州湾跨海大桥加速长三角房产一体化
  6月份后,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奠基并动工,受此影响,杭州湾两岸土地迅速升值,房地产开发不断升温,长三角地区、特别是南翼区域房地产市场一体化进程加速。

  10、快速交通线带旺郊区房产
  浙江省内城市间四小时公路圈成型、杭州地铁峰回路转、33929工程实现、宁波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评审获通过等,加速城市化进程,并带动郊区房产的走旺。

  与此同时,“房交会成为房展会,政府明令严禁涨价”、“中介逐步走向规范化”等新闻也获得了较高票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