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浙江银监部门:异地投资谨防盲目扩张
|
http://www.cnestate.com 浙江日报 2005/2/21
|
最近,一份题为《关于浙江企业省外投资情况的调查报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
那么,浙江现在究竟有多少企业在省外投资?资金投向怎样?投资的风险程度又如何?我们不妨翻开由浙江银监局提供的该份《调查报告》--
[投资规模]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浙企加快了"走出去"步伐,对外投资额不断增大,资金以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为主。截至2004年6月底,在906家接受问卷调查的浙江企业中,有580家在省外有投资,其省外投资项目共计779个,总投资额为976.63亿元(包括省外合作方投资)。[行业分布] 数据背后所蕴含的投资走向也被清晰地勾勒出来。被调查的浙企省外投资的行业分布虽广,但主要集中于房地产业和制造业,有45.97%的企业把资金投入到房地产业,28.28%的企业投资于制造业,其余按投资比例大小依次为建筑业、电力、基础设施、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业等。
[投资区域]
分布相对集中。被调查企业的省外投资项目已遍及全国大陆除宁夏以外的所有省份,但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及西部诸省,仅沪苏皖三地的投资额就占被调查企业省外投资总额的51.55%,其中上海更是成为浙企省外投资的首选地,此外少数企业还有境外投资。投资形式则以独自注册设立新企业及兼并控股省外企业为主。
[实例] 浙江水晶电子集团在内蒙古、云南、江西等地合资兴办或承包了10多家水晶生产企业,年生产规模占世界水晶总产量的1/3;华立集团通过资本运作成功控股上市公司重庆仪表;卡森集团在新疆喀什建立皮革生产基地;奥康集团在重庆壁山投资建设中国西部"鞋都"……
[外拓原因]
浙企纷纷"走出去",固然有突破资源瓶颈,以求实现生产要素更合理配置的因素,但资金从低收益领域流向高收益领域是资本逐利天性的展露,不少浙企热衷向外拓展正是这一天性使然。
由于受部分原材料价格上涨较快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企业主业利润率下降,导致不少企业纷纷跨行业、跨地区经营。其中一些企业走的是主业异地扩张之路,着眼自身优势产业的扩张与延伸,纷纷设立异地产销基地,以求降低运输成本、扩大市场份额,变"产地销"为"销地产",从而为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拓展赢利空间获得主动。
但并非是所有浙企在异地"开疆拓土"时都抱着原来的主业不放,有相当数量的企业"改弦易辙",介入多元化经营领域,资金频频流向以房地产业为首的一些热门行业,这主要是看中了这些行业相较其原来的主业投资回报更快、利润更丰厚。
[观点]
几年前,温州德力西集团在上海建立了德力西青浦工业园,得以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多家外资企业展开合作,获利颇丰。集团总裁胡成中认为,企业"走出去",不论是主业扩张也好,多元化延伸也罢,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求得更大的发展,当然对企业而言,发展的落脚点最终还是要归结到"更大的利润"上。
[风险提示]
企业异地投资所面临的风险防范和控制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浙企省外投资大多分布在房地产业等发展偏热的行业,省外投资项目存在较大的产业政策风险。
--部分企业偏离核心主业投资其他行业,在投资动机上追求短期高额回报或规模扩张,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投资风险相对较大。特别是一些非房地产公司将主营业务的流动资金投入房地产业,甚至把银行融资用于房地产开发,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仅使企业自身对宏观调控的承受能力大为减弱,而且还导致银行信贷管理难度增大。
[建议] 浙江银监局认为,企业异地投资是好事,但相关政府部门应引导企业在"走出去"时,合理优化资源配置,避免盲目投资。金融机构应加强对有省外投资行为企业的融资风险管理,对于经营领域多变且主营业务已不突出的企业,银行应审慎介入其资本扩张;对于主要从事资本运作、对外股份权益性投资超过净资产50%的投资,银行则应予严格控制。同时,银行还应加强集团贷款的风险管理,建立集团授信制度。对集团公司的异地贷款问题,可采取由各商业银行总行对集团所在地公司统一授信、统一管理,子公司分头授信的办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