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四地(上海、杭州、苏州、嘉兴)楼市新年预测

http://www.cnestate.com  中国建设报   2005/2/24

  日前,苏州科技学院房地产研究所所长盛承懋的《长三角15城市房地产比较研究》报告引起业内关注,报告首次提出长三角房地产市场应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上海;第二个层次为杭州、南京、苏州、宁波4市;第三个层次即余下来的10座城市。划分的依据是,长三角房地产投资的结构比例中有70%都集中在前面5市,另外10座城市只占到20%,而前面5市的房地产投资情况在最近几年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可以说,这样的划分基本反映了各个城市在长三角地区楼市中扮演的角色。
  
  不可动摇的城市:上海
  2004年的上海房价涨幅不是全国最高的,但2004年的上海房价水平一直领先国内其他城市,不谈泡沫存在与否,多少也反映了上海在全国房地产市场的地位。而在长三角,上海的核心地位更是不可动摇的。

  2004年上海受宏观调控的作用,房地产供给量明显下降,仅前3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商品房竣工面积分别增长20.8%和8.1%,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7.5和1.4个百分点。但是,与之相反,上海购房需求量明显上升,就在前三季度,商品房销售额增长38.1%,增幅比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商品房销售额分别高9.8和3.3个百分点,比上海房地产开发投资高17.3个百分点,尤其是商品房空置面积为321.8万平方米,比年初下降38.4%。

  确切地说,宏观调控更多的是调控房地产开发投资并抑制房价的过快增长,其对需求的影响很小,包括10月底央行小幅加息也没有对楼市需求产生太大影响。同时,外地购买力源源不断地进入上海楼市,加上下半年人民币升值预期吸引了更多外资进入,上海市场的巨大容量是其他长三角城市不能相比的。

  异地投资置业正成为更多上海人新的选择,2004年这一趋势变得更加明显。这一切似乎也恰恰证明了上海在长三角楼市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让人担心的城市:杭州

  2004年杭州房屋销售价格指数111.7,房屋租赁价格指数107.6,土地出让价格指数139.4,涨幅分别比上年提高5.6、0.9和1.3个百分点。在去年各个季度对全国几个大中城市各项房地产市场指标的统计中,杭州几乎从未跌出前十强。许多人认为这并非杭州市场的真实反应,泡沫成分居多,这也成了杭州楼市最令人担心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杭州现象”似乎已成了楼市房价非理性高涨的代名词。在2004年下半年,争论纷纷的泡沫论没能在上海找到佐证后,年底在杭的一次房展会遭遇意外“寒流”,却把杭州推到了泡沫论战的风口浪尖上。虽然此后的“杭州楼市崩盘”论在多方的努力中平息,但是人们对杭州楼市的担心并没有消除,反而又加上了一层阴影。

  厚积薄发的城市:苏州

  2004年,同为长三角重要城市的苏州,却在火热的长三角楼市中一直低调,甚至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或许因为苏州的房价远没有上海、杭州屡屡破万的情况。在苏州,7000元几乎已经接近天价的概念。但在江苏的房地产市场,苏州的房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苏州房价涨幅连续两年在省辖市中排名第一。

  苏州以厚积薄发的姿态,在绝对房价的低调中实现了长时间保持高涨,日前盛承懋在他的研究报告中指出,苏州房价此前一直过低,存在补涨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GDP的持续增长,苏州今后房价的涨幅应该会超过上海。

  “亲近”上海的城市:嘉兴

  正当上海楼市观望气氛渐浓时,作为最靠近上海的城市,嘉兴充分发挥地域上的优势,以“上海后花园”的定位吸引上海购房者。一个是区域的中心城市,一个是二线城市,嘉兴的这种“亲近”上海策略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本地楼市的发展空间,开发商也从中积累更多资金。

  在2004年上海的每届房展会上,都少不了嘉兴楼盘的身影。低价格、好房型、好环境、交通便利成了嘉兴楼盘与本地楼盘争夺上海消费者的资本。而越来越多的上海消费者也开始转变目光,考虑购买外地楼盘,与上海紧邻的嘉兴则成为首选。虽然以投资的居多,但分流了部分市场需求,多少让上海开发商感受到了些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