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绍兴:土地集约化管理综述
|
http://www.cnestate.com 2005/2/24
|
土地,正在走向绍兴经济发展的最前台。在绍兴城市化、工业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在绍兴遭遇发展空间严重制约的时候,市委、市政府经过充分酝酿,出台了《绍兴市闲置土地处置若干规定》和((关于加强土地管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若干意见》。这是两份事关当前和今后绍兴建设用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宏观调控之手直指多个领域的用地问题。
几乎与此同时,向空间要厂房,向土地要产出率等各项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有效措施在绍兴迅速推开。一系列的动作昭示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土地的市场化和土地市场的规范化。有识之士称,这是继本世纪绍兴首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后,又一次新的土地革命;较之前者,后者的影响将更为广泛而深刻。
袍江会议
2 O O 4年9月l 7日,袍江工业区会议室,市委、市政府的一项会议正在悄悄召开。会议的内容意义深远。市发计委一名官员在参加这次”缓解土地要素制约专题座谈会“后的感受是:土地问题正在得到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国家新一轮宏观调控形势下,正如市委书记、市长王永昌在会议上指出的,”对于绍兴,发展空间问题,即用地问题,这个难题是所有发展难题中的难中之难。”
的确,土地的警示,有助于我们对绍兴近年来生产总值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总量迅速增加这一繁荣景象背后的反思。2 O O 3年,我市新增建设用地8.6万亩,是1 9 9 9年的8倍。我市共有3 1 7万亩耕地,除掉2 7 O万亩基本农田,现在只有3 0多万亩地可用。按照这样的用地速度,3到5年内绍兴将无地可用。
土地总量不足,但仍有一些地方用地价格相对低廉,企业大肆平面扩张。一项调查发现,绍兴纺织、服装、电子企业中,普遍存在着重平面扩张,轻空间利用的情况。圈一大片地,盖一点儿厂房,甚至成为部分企业逐利的手段。
解剖绍兴的产业结构,我们发现,在2 O O 3年我市产生的万元生产总值,绍兴在用煤量、二氧化硫排放量、耗电量,多项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数字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从以往的经济增长方式中转身,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绝不仅仅是对绍兴将来经济发展的美好憧憬,更是目前发展的现实需求。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什么?怎么生产?将直接决定在城市群的激烈竞争中,绍兴是否依然能够保持原有的地位。
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袍江会议“提出了集约用地的二十条途径。除努力加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整理力度,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外,调整结构、两高两低(提高投资强度,提高容积率,降低绿化率、降低生活办公等非生产性用地率)、建造标准厂房,有地优用、市外拓展(把粗放型的项目转移到外地去)等l 0多条意见更多集中在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产出率等方面。
变革初始
政府的宏观引导与市场的顺势而动形成了良性互动。一场新的土地革命在绍兴下属各县(市、区)、开发区及企业间迅速推开。
绍兴县推行的”土地利用十法“与”袍江会议“形成的”二十条意见”初衷是一致的:
向闲置要土地、向空间要土地、向时间要土地、向管理要土地、向科技要土地、向规划要土地、向机制要土地、向企业要土地、向置换要土地、向域外要土地。”土地利用十法”从解决土地历史遗留问题,到土地源头供应,一直到向域外扩张,在各个环节上进行了明确规定。
诸暨市鼓励企业开展”零土地技改”,摈弃“地毯式”用地观念,大力倡导”叠加式“发展,上项目,搞技改不铺摊子,科学调整内部用地结构,集约利用原有土地资源,提升产业层次。今年以来,该市已有6 1个千万元以上项目顺利实施“零土地”技改,计划总投资达l 5.9亿元。
上虞市规定,从2 0 0 5年1月1日起,凡固定投资额在3 0 O万元以下的小规模工业项目不得再单独选址供地,一律使用或租用标准厂房,拆迁安置的小规模工业企业实行货币安置,一律进标准厂房。嵊州市在盘活存量土地上下工夫。至目前,该市共盘活存量土地3 2 0 O多亩,落实投资3 4亿元,按每亩l 5 O万元的投资密度计算,全市可节约用地2 2 6 6亩。
袍江工业区一改目前国内开发区”招商引资、土地先行”的普遍做法,推行”零土地招商。,变”引资“为”选资。,设置招商弓}资”门槛”,致力于弓l进销售收入多、上缴税收多、解决就业多,污染少、用地少、能耗少”三多三少”项目,利用外资出现了“增高长大”的可喜景象。政府着眼绍兴未来产业发展,严控土地供应的措施,有效处理土地与资金、技术、产业等多种关系,成为诸多企业的明智之举。
龚宋苗是绍兴双灵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多年以来,由于各种因素,企业生产规模逐年萎缩,厂内尚有的2 O亩土地、9 0 0 O平方米厂房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此时,手里攥着项目却因土地难以落实的温州瓯南燃气有限公司洪则贤碰到了龚宋苗。两人迅速达成了合资开发年产7 O O吨珠光颜料生产线项目的共识,龚以土地、厂房和现金投入,使厂区的容积率达到1.O,盘活了闲置土地。
一则关于香港天威集团”土地流转“的故事在袍江工业区流传。落户袍江的香港天威集团原落实土地1 1 1.51亩,由于多种原因, 亩投资强度仅为9 4.7 1万元。经过管委会协商,在总投资不变的情况下,”天威“易地建设,用地面积调整为6 6.1 0亩,亩投资强度提高到l 5 9.7 8万元, 原有的1 1 1.51亩地供给了新落户的生产”王老吉“系列饮料的加多宝集团,亩投资强度达1 8 3.8 4万元。
更多实力雄厚的绍兴企业把发展的眼光转到了市外,浙江光宇集团利用青海丰富的碱资源及土地资源,投资3 0亿元在青海成立了青海碱业有限公司,用地6 O O 0余亩。此举既把企业自身的产业优势和资金、技术优势与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民营资本在更大空间实现了低成本扩张,又有效缓解了用地紧张状况。
正是在这种政府引导和市场力量的双重作用下,在绍兴,土地这一固定的生产要素,通过与技术、资金的碰撞,实现市场优化配置,这无疑也意味着绍兴率先构筑区域化市场经济框架迈出的重要一步。
纵深推进
一个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法治化市场环境,可使土地供应的模式趋于完美,当土地供应的外部市场环境打开的时分,关于土地本身市场化和市场规范化也将徐徐启动,这也正是绍兴土地问题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之举。
市国土资源局局长赏建华说,按照目前国内各大城市的发展现状,各城市均有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道路交通规划、水利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规划,这些规划分散在各个部门,因为在编制过程中缺少有机统一与协调,导致规划变动频繁,造成.土地资源浪费。整合土地资源,绍兴要在率先对生产力布局、空间布局等多方面协调的基础上,统一修编各专业规划,以避免投资布局的盲目性,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土地、资金、能源、劳动力等要素得以充分利用。
观照近年来我市一以贯之推行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战略,不难发现,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市(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规模化生产逐渐替代分散型的自然生产,同样也将以一种市场的力量改变土地低利用率、低产出率的面貌,加速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宏观层面的思考,牵引着绍兴酝酿更深层次的新举措。如严格执行土地征用听证制度,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探索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通过集体建设用地入股、租赁、征用等方式,激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逐步建立工业用地公开出让和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有偿出让制度,用价格杠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改革开放后的数十年问,绍兴因率先市场化创造了经济社会的辉煌;前行于市场中的绍兴这片区域,正在奋力挺进市场资源配置的最核心环节,而这一次的主角是:土地。正是基于此,此次新土地革命影响着绍兴经济社会的未来变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