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把土地“闸门”不松手 ——“两会”前夕话宏观调控

http://www.cnestate.com  国土资源报  2005/3/4

  宏观调控,2004年的主旋律

  回顾2004年的中国经济,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宏观调控!回顾2004年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人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积极参与宏观调控!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主流媒体用五句话来预测“两会”热点:加强宏观调控,经济平稳发展;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收;转变增长方式,区域协调发展;深化国企改革,引导非公经济;推进和谐社会,确保社会安定。作为中国一年之计的晴雨表,全国“两会”历来是观察中国当年走向最直接的信息源。可见,宏观调控,将再次成为热点。

  去年“两会”召开期间,中国经济是否过热,宏观调控是否必要,一度成为国内外舆论关注的焦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市场化程度已经较高,经济生活中出现一些问题,市场会自动调节,不需要政府来调控。

  时间已经作出了回答。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而经济运行中凸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表明,2004年已到了非加强宏观调控不可的时候。从2003年起,我国经济在快速增长中出现了一些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最突出的两个问题:一是粮食问题,粮食播种面积连续5年减少,粮食产量持续下降;二是投资问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一些行业和地区投资过度扩张。更为严重的是,在总量扩张的同时,结构并没有改善,水泥、钢铁、电解铝等行业低水平和重复建设情况严重。

  这两个突出问题,都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有密切联系。耕地数量的持续减少,是造成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的原因之一;固定资产投资过猛,又与土地投放节制不力有关。2003年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表明,土地占用、土地审批、占补平衡、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使用、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土地招拍挂等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有的情况相当严重,影响十分恶劣。开发区“圈地”惊人,一些地区土地资源浪费惊人,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给一些行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提供了条件。

  有专家指出,历史经验多次证明,粮食减产和投资需求膨胀“双碰头”,经济运行就会有大波动,2004年初的这次也不例外。投资膨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痼疾。投资增长过猛使经济运行中一些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助长了信贷规模过度扩张,信贷扩张反过来又推动投资更快增长;煤电油运紧张,使经济运行绷得更紧;基础产品价格上涨,加大了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压力。如果不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任凭这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发展下去,必将造成经济大起大落,来之不易的好形势就可能发生逆转。这种局面一旦出现,经济恢复起来需要更长的时间,付出的代价更大。
 
  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结束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这样说:“这对我们政府是一次新的重大的考验,我以为这次考验不亚于去年SARS的考验。”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

  对于这次宏观调控,中央一开始就非常明确,主要运用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打的是“组合拳”。比如,为了扭转粮食减产的趋势,国家并没有恢复粮食种植和收购的指令性计划,强迫农民种粮、卖粮,而是实行对粮农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等财政手段,特别是对部分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用价格信号来引导农民增加粮食生产。为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也不是主要靠强化项目审批,而是主要靠把好信贷和土地两个“闸门”。

  被认为是宏观调控最有效手段之一的土地“闸门”,能不能真正把住?人们因此在2004年对国土资源部门充满了期待。

  土地“闸门”把得怎么样?

  把好土地“闸门”,并不是简单地加强审批、减少供地就能涵盖一切。把住土地“闸门”,运用的主要是法律手段。

  2004年,国务院把土地定位为国家最重要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把国土资源部定位为宏观管理参与部门。国土资源部按照新的定位,进一步明确“严格保护资源、促进持续发展、维护合法权益、调控资源供应、有效服务社会”的工作思路,采取了种种有效措施,积极参与宏观调控。

  ——进一步加大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力度。清理出6866个各类开发区,已核减了4813个,占原有总数的70.1%;规划面积压缩了2.49万平方公里,占原有面积的64.5%。对各地提出拟保留的开发区,国土资源部还联合发改委、商务部、建设部等,按照审批权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严格进行审核——此举及时而有力地控制了一些地区利用开发区大肆“圈地”、盲目上马项目的冲动。比之1999年、1993年,这次针对“圈地潮”的治理,见事早,见效快。

  ——开展“六项清理整顿”。为适应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的需要,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委及时部署了以新上项目用地清理为重点的“六项清理整顿”。全国共清查了81962个新上项目的用地,涉及土地面积79.26万公顷。清理出违法占用土地项目7184个,涉及面积36501公顷;对停建、暂停并限期整改及取消立项的7077个项目,分别采取了停止办理用地手续、停止后续供地、停止发放土地证、收回土地等处置措施。同时,坚决停止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项目、高尔夫球场、高档别墅的土地供应——国土资源部门落实国务院关于农用地转用审批等“三个暂停”的要求,对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有力地遏止了部分行业的过度投资和滥用土地。

  ——坚持有保有压的原则,保障发展用地。国土资源部门认真落实国务院明确的重点急需项目的用地政策,积极为能源、交通、水利、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国防等重点急需建设项目做好用地审查报批工作,重点支持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及时提供用地保障。半年“暂停”期间,国土资源部配合发改委确认重点急需项目2256个,涉及农用地面积12万公顷。已审查上报142件,国务院批准139件,批准用地面积3.3万公顷。

  ——面对一些地区一些人的疑问甚至指责,国土资源部门的措施证明,参与宏观调控、严把土地“闸门”,不是要限制发展,而是要促进宏观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同时,国土资源部还加强了经济形势分析和资源战略研究,土地、矿产市场运行的信息采集、监测和分析系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除个别省份外,全国基本建立了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季报制度

  ——这项工作不仅为政府分析形势、制定决策提供了依据,也为国土资源部及时、适度调控土地和资源的供应提供了依据。

  土地“闸门”到底把住了没有?对此,国务院领导给以充分肯定,认为国土资源部门在这方面的工作成效是显著的。

  国家发改委负责人在概括2004年宏观调控成果时说,一是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2004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2%左右,扭转了连续5年下滑的趋势;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加387.5亿公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最多的一年。二是固定资产投资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2004年全社会规定资产投资70073亿元,增长25.8%,比一季度回落17.2个百分点。三是货币信贷增势减缓。

  与此对照的是2004年我国一系列经济数据: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5%,创下1997年以来的最高纪录;财政增收达到破纪录的5000多亿元,超过1993年全年的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外贸总额达到1.15万亿美元,世界排名跃升至第三名。

  2004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活力比较强的良好势头,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也得到缓解,这一事实证明,中央所采取的中央调控政策措施是及时的、正确的、有效的。灵活有效的调控措施,正在引领中国经济走出“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怪圈。

  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我们可以充分看到国土资源部门参与宏观调控的身影。

  2005年,宏观调控仍是重大课题

  查处“铁本”事件可谓2004年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全国人大代表、事件发生地常州市委书记范燕青说:“铁本事件让常州人对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可谓切肤之痛”,“宏观调控从表象上看,解决的是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但从根本上讲,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了地方领导和企业家们发展方法论的问题。”

  比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几个百分点收获更大、意义更深远的是,2004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不仅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避免了一次经济发展大的起伏,而且加深了全党同志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今年全国“两会”尚未开始,宏观调控的话题再度热了起来。各类媒体各类专家预测,都把宏观调控作为今年两会的重头话题。预测的依据就在于,宏观调控的历史使命还远未结束。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指出,宏观调控取得的成效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不可盲目乐观。2005年,我国的经济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从国际看,有三个问题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影响较大,也增加了我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一是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频繁发生,二是国际油价高位波动,三是美元汇率持续走低。此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强化,针对我过出口商品的限制措施增多,增加了我国扩大出口的难度。

  从国内看,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仍十分突出:一是粮食进一步增产和农民进一步增收的难度加大;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在建规模依然偏大,新开工项目较多,投资需求膨胀还有可能反弹;三是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煤电油运仍相当紧张;四是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扬,价格总水平上涨压力较大;五是就业压力大、收入分配不公等社会矛盾不可忽视;六是体制不完善、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马凯认为,当前宏观调控仍处在关键时期,稍有放松就可能出现反复,甚至前功尽弃。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的成果,防止出现反复,是2005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联系到国土资源工作,当前土地市场治理整顿的成效还是阶段性的,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还是初步的,清理出来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有法不依、乱占滥用资源、侵犯农民权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资源短缺制约作用将长期存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一个过程,转变资源利用方式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提出,今年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最重要的就是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把住信贷、土地“闸门”,继续搞好信贷政策、土地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着力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快增长,切实防止某些盲目扩张行业的投资反弹。

  对国土资源工作来说,2005年是继续积极参与宏观调控的一年。国土资源部将继续实行从严从紧的建设用地供应政策,收紧“地根”。同时,继续深化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大力推进节约和集约用地,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规范发展土地市场,种种措施,都将在宏观调控中一显身手。

  可以想见,在即将到来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将积极进言献策,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帮助。国土资源工作也将因此而更加明晰自身在宏观调控中的定位,更加把握准确方向,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完成中央交给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