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5:能否遏制“圈地风”
|
http://www.cnestate.com 新华社 2005/3/14
|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05年要继续把好土地审批闸门,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这意味着国家用地供应将继续实行“从紧从严”。
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等一系列土地新政策出台,是否会带来土地管理制度的重大变革?能否继续遏制盲目投资冲动?连日来成为代表们热议的话题。
规范政府行为
2004年10月,以《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印发为标志,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一年多的宏观调控,新的土地管理体制和机制开始运行了。
中国耕地7年减少了1亿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让人心惊肉跳的数字。“一般说来,整顿过后很容易出现反弹。”一位人大代表在回顾历次圈地热之后,不无忧虑地说。
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虽然目前土地市场治理整顿的成果是初步的,但土地新政策无疑是在乱占滥用耕地的问题上,寻求治本之策。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阜宁县县长尹金来说,按照新规定,“调控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的权力和责任在中央,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权力和利益在地方”,集中强调了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耕地、节约合理利用土地的责任。这解决了土地市场上一个多年的难题,即规范政府行为的问题。
耕地流失的“漏斗”在哪里
一些代表们说,国家强调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可是,耕地还是连年减少,耕地流失的“漏斗”究竟在哪里呢?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农林厅厅长刘立仁指出,土地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大的问题,就在于现行征地制度有弊端。换句俗话,就在于“卖你的地,我可以挣钱”,遭受损失的是农民。
当前的土地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农村自身的土地制度问题——农地制度问题。宪法规定,农村实行家庭承包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中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一些基层干部不断地折腾农民的土地,土地承包纠纷层出不穷。
另一个问题就是土地征用,也就是农地转为非农地,现有的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在我国,农地转为非农地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它必须改变所有权,由政府征用集体土地之后,才可以进入建设用地的市场。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征用农民的土地就要改变它的户籍,农转非,提供商品粮,提供工作,都由政府包下了。
走节约和集约发展之路
调查显示,尽管在治理整顿期间,全国撤销了7成开发区、面积核减了6成多,但在核减的开发区中,土地复耕面积并不是很高。有的地方心存侥幸,等着“禁令”过后再重新上马。“先上车后买票”,是时下一些地方发展地方经济冠冕堂皇的理由。很明显,在政府的有效行政与市场自由选择的关系博弈上,存在着严重的“梗阻”。
杨圣明代表说,如果不从改革现行税收体制、财政体制、投资体制及金融体制入手,寻找制约盲目投资的机制,而单纯强调土地管理本身,未必是治本良方。希望国家对国土管理的“严”字得到体现,只写在纸上的禁令是难以产生威慑力的。
而对于其中“抓紧建立耕地保护责任考核体系,把保护耕地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内容”的规定,有代表表示也不能盲目乐观。将耕地保护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只有责任追究到位,才能考核到位。
岳清友代表说,人多地少是中国的一个基本的国情,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地利用它,采取节约土地的基本的政策。在土地利用上要走节约和集约的路子,转变经济方式最重要的一条,是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新闻背景】
据统计,我国失地农民总数已超过4000万人,并仍在以每年约200万人的速度递增。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维持家庭生计的可靠和稳定的收入来源。一旦土地被部分或全部征用,农民就要重新考虑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生计也势必受到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东部某省历年累计200余万失地乡村人口中,有30万人左右是失地贫困人口。中西部地区问题更为突出,西南某省20%的失地农户仅靠土地征用补偿金生活,25.6%的失地农户最急需解决的是吃饭问题,24.8%的失地农户的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处于绝对贫困状态。农民失去土地以后何以生存,已成为政府不容回避的课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