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滩”京城地产市场 何以制胜

http://www.cnestate.com  摘自 北京日报  2001/11/14

  2001年,北京房地产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外资、外地和外行”投资的“火爆”景象,业界戏称为“三外”抢滩或是进京“赶考”。投资热、“圈地”热已成为北京房地产市场的一大“风景线”,“人才战、产品战、市场战”也在升级。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狼来了”的故事,因为本土的地产商不是“羊”,他们拥有“地利、人和”,也创造过许多“辉煌”,现在继续增加投资、扩大开发规模是理所当然的。“三外”首先看重的是“天时”,同时在跨地域、跨行业经营思想的引导和资本追逐更高利润的习性的驱使下,纷纷涌入北京房地产市场也是必然的趋势。

  在中国房地产的发展过程中,有一段历史还让人记忆犹新: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曾经历一轮几近疯狂的“房地产热”,并形成巨大的“泡沫经济”;那个时候,以“击鼓传花”的投资方式使土地价格轮番上涨,在这一过程中就产生了许多“一夜暴富”的故事,而真正进行开发、盖房子的却是寥寥无几,即使是建好了房子,也没有最终的消费者,大多数都留在了“炒家”手中。

  而今天的房地产投资“热潮”当然不是一回事,从本质上就不同,有最终消费者,是“用家”市场,尽管“泡沫”也存在,但是政府的政策和市场的“游戏规则”已完全不一样了,虽然在“圈地”、土地和项目转让中部分人还能获取投机性的高利润,但是绝大多数的开发商则必须面对消费者,进行实实在在的产品和市场的开拓,并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实现投入产出的目标。因此,在北京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新一轮“高潮”中,完全抱着“追风、赶潮”的投机思想是不可取的、也是十分危险的。

  从现在起,北京的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到“战国时代”,可以预见的是:在短时期里,还不会有哪一家企业能“一统江湖”,各路投资者的发展空间都很大,但最终却会在“大鱼吃小鱼”或者是“快鱼吃慢鱼”铁律的左右下浮沉,那么,如何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优势、脱颖而出?在很大的程度上应该取决于每个开发商对“信心、实力、能力”的把握:

  实力

  主要体现在企业对资源线、资金线、产品线、市场线方面的运作水平和整合能力上,更多地表现为对企业有形资产的运用。如企业在拿地过程中,只能谋求“在合适的地块上,生产合适的产品”的原则,因为目前的土地市场还是“非公开操作”的市场,不能完全按照市场招标方式进行,所以,土地成本的差别是很大的;随着市场的进步和政府监管的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的“投资门槛”也在大大提高,较少资金的“以小博大”的行为会越来越困难;如果不能以创新的精神进行产品研发、设计和科学地组织生产,要向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也是不可能的;在市场方面,企业必须面对“难以琢磨”的消费者和众多的竞争者,如果不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将项目、产品的信息和品牌形象有效地传播给社会,并且得到关注和认可,那么,出现市场落败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能力

  主要体现在企业对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的理念和系统地实施上,往往表现在对企业无形资产的运作。制度创新是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的基础,一个好的制度可以集聚人才,并在良好的环境下运行,使企业具有持续地进行新产品研发、最快地吸纳新技术和选择市场创新策略的能力,制度创新也是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产品创新的能力更多地是在实现产品升级换代、优化功能效用和全方位提高服务质量时所采取的工作方式上,诸如设计进行“国际招标”等等;市场创新遵循的是适应社会文化和消费趋势的“热点、焦点”,并且选择“个性化”的营销传播方式和手段,努力达到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可,特别是在房地产市场已进入“服务竞争的时代”后,更应该确立以“顾客满意度”为中心的、塑造“受消费者尊重的品牌”的战略。

  信心

  应该建立在房地产市场“螺旋式”上升和“周期型”发展的客观规律上,并且对企业的“实力、能力”有深刻的认识和切实的把握;事实上,“信心”的大小完全可以用不同的投资者,选择不同的市场竞争策略来衡量:“创造第一”的战略———“差异化”战略———“价格”战略;或者说是选择“市场领导型战略”还是“市场跟随型战略”。在客观上,有什么样的“实力、能力”,就有什么样的“信心”和相应的市场地位;在主观上,拥有积极的“信心”,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在这场房地产投资的“盛宴”中,谁是最后的“买单”人?毫无疑问的是广大消费者,但他们接纳的是值得信赖的“朋友”。因此,真正尊重消费者、客观地把握市场、满足他们的需求,才能赢得他们的心,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