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两会看重庆楼市:重庆地产到底有没有泡沫

http://www.cnestate.com  重庆晚报   2005/3/17

  在今年的两会中,房地产再次成为代表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房地产的泡沫成分有多大?房价是否还会涨?房地产市场过热的特征体现在哪里?通过人大代表黄奇帆,我们获得了重庆版的解读本。

  重庆有没有泡沫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把“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列入国家宏观调控目标。让居者有其屋,成为代表委员们在两会上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来自其他地区的有关代表证实,沿海房地产泡沫比较严重的地区,如上海等地,地产泡沫已达到了必须严控和挤压的地步。那么,重庆该如何看待国家这一新政策?

  解读:重庆房地产没有泡沫。

  确定房地产是否高烧到吐“泡沫”,黄奇帆认为,可以用三个量化的标准加以衡量,即房地产市场的三条警戒线。

  第一条警戒线是,每年房地产投资总额,不能超过这个城市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5%。而重庆去年也只有10%。

  第二条警戒线是,一个城市人均建筑面积如果已达到30平方米之后,还在大规模进行房产开发建设,就明显是投资过度。而目前重庆主城区人均居住面积只有21平方米。

  第三条警戒线是,一个城市当中,如果房地产每平方米均价大大超出上班族人均月收入,则给这个城市房地产敲响了警钟。比照这个标准,重庆主城区的房地产每平方米均价在2400多元,而正在上班的人(除开老人、小孩和下岗失业者),其每个月的平均收入,也大致在2000多元,两者基本可以持平。
  
  按照黄奇帆的解读,现在社会上有两种观点在激烈交锋,一种观点认为现在我国的房地产业太热了,泡沫很多,有“崩盘”危险;另一种却认为房地产业并未过热,开发的空间还很大。

  而统计证实,在商品房供销方面,我市去年供销比率为1.17∶1,供求基本平衡。其中住宅消费市场比较活跃,其销售量为1138.26万平方米,所占比重达到了86.4%;同时,我市去年的预售商品房面积为950.1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了46.3%,由此看来,我市房地产市场前景比较乐观,重庆地产市场并没有如其他地区一样出现“发烧”现象。

  今年的房价会不会涨

  全国范围内持续高涨的房价,成为“两会”最热的话题之一。在今年的两会上,有两大“心跳”让代表们尤其关心,一是“车价跌得让人心跳”;二是“房价涨得让人心跳”。在两会期间,众多代表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随着国家调控政策的进一步加强,尽管原材料等价格有所上涨,但今年全国房地产价格即便有上涨,也将不会再出现让人“心跳”的现象,而是稳中有升。

  那么,繁荣的重庆地产市场是稳中有升,还是延续“心跳”的走势呢?

  解读:今年房价总体来讲还要涨。

  既然重庆房产市场并没有出现泡沫,那么应怎样看待今后房价的涨跌?黄奇帆的回答是,今后10年,如果你相信自己的收入会翻番,那时的房价就会随之翻番。

  黄奇帆说,其实第三条警戒线就相当于一条房价定律———从一个较长(比如10年)的周期来看,当地工作者月均收入多少,大致等于当地房地产每平方米价格。

  有消息证实,今年我市将完成的房地产开发投资为450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为110亿元;新开工商品房面积为150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达到1000万平方米。在竣工商品房面积上经济适用房达到100万平方米,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了22平方米。除此以外,今年我市还将完成主城区危旧房屋改造45万平方米,“总体来看,强大的需求和投入,将支撑重庆房价平稳中上涨!”

  集资建房有无出路?

  面对大城市惊人的商品房高价,一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单位集资建房模式最近正在一些大城市中悄然重现,以此对抗高额的房价。

  这一模式在重庆会不会遭遇“一棍子打死”的尴尬呢?

  解读:重庆支持集资建房。

  为数众多的人买不起房子该怎么办?对此问题,黄奇帆明确表示,集资建房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他说,从福利分房阶段,到自由买卖商品房的阶段,中间应有一个集资房阶段。即在福利分房之后,应该为单位职工修建一些集资房,为蓝领阶层建一些经济适用房,为社会底层的贫困阶层建一些廉租房———这个集资房阶段虽然在中国乃至重庆部分地出现过,但发育不很成熟,造成一些人没有房而买不起房。

  黄奇帆认为,这个阶段不可缺失。他说,当社会还处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元到2500美元的阶段,很大一部分人买房都会比较困难,集资建房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据介绍,目前很多文件均对集资建房作出禁止性规定,将其视为不正之风,加以清查整顿。黄奇帆说,不要因噎废食,将集资建房一棍子打死。如果一个人占有多套才是不正之风,才该加以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