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别说温州楼市都是泡沫 对温州楼市的一次真实调查
|
http://www.cnestate.com 钱江晚报 2005/4/1
|
都说温州是个出新闻的地方,这不,温州的楼市近日又成了全国关注的焦点。据某周刊分析认为,在全国37大城市中,温州楼市泡沫全国排名第一,因为其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房价之比差距最大。温州房价到底有多高?到底是什么力量推动了该市房价的上涨?温州楼市泡沫的成分到底有多大?本报记者近日赴温调查。
站在中园大厦13层的阳台,温州经济研究所副主任金一群指着窗外的一片高层说:你看,这里的房价每平方米都已超过了8000元。中园大厦地处温州汽车站附近,这里是个新城,2002年,该区域的房价只有3000多元/平方米。
用飞速上涨来概括这两年的温州房价并不为过。在温州的老城区——鹿城区,几乎已找不到单价在8000元以下的房子,市中心万元房比比皆是。“简直是不能想象,2002年的时候,市中心到了每平方米四五千元时都以为会停止了,谁知道依然噌噌往上蹿。尤其是去年下半年,基本上是一个月单价涨一两千元。”金一群说。
如果拿温州老城区的房价和杭州老城区比,房价几乎是并肩了。那么,温州高房价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记者在苦苦追寻这一答案时,发现温州在土地供应的稀缺性与强大需求上,和杭州有着十分惊人的相似性。
土地稀缺下的供应紧张
2004年11月,温州江滨路原东方造船厂地块113亩地进行拍卖,中瑞集团一举中标,楼面价超过9000元/平方米。当温州人一边直呼天价时,一边一个个购房者的电话却打到了中瑞集团,强烈表示想在那里先“订”一套房子。
这个地块是2004年温州房地产用地公开出让中最大的一块,整个2004年,温州鹿城区所公开供应的房地产用地不到200亩,且多数为小块面积。温州市建设局房地产开发处负责人向我们提供了一个数据:根据初步测算,如果要满足市场基本需要,温州市区每年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土地面积应在1800~2000亩地左右,但实际上,近几年平均只有550亩地左右,土地供应严重紧缺。
这550亩地,到底能提供多少房子?如果按2.5这样比较高的容积率来计算,也只有91.7万平方米左右的建筑面积。根据温州海螺置业的数据,2004年全年,温州市区新供应楼盘约在100万平方米左右,不到1万套。这样的市场供应和庞大的市场需求比起来,简直是杯水车薪。
“温州真的是土地太紧张了。”温州著名经济学家马津龙教授说。温州是个山多地少的城市,平原面积只占土地面积的17%,这样的地理条件下要拿出很多的房产开发用地非常难。
尽管几年以来,随着城市化发展,温州的建成区面积从上个世纪的68平方公里,扩大到2002年的125平方公里左右,但可用于房地产开发的仍非常少。“我们的市区存量土地不足1000亩。”据一位政府工作人员介绍,政府不是不想拿出土地,但确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土地紧缺,直接的结果必然是带来土地拍卖的天价。温州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4年,温州四季度土地交易价格同比上升90.9%,几乎翻了一番。
在供应量不足的背后,则是令其他很多城市都无法复制的强大购买力。
全世界的温州人买温州房
“温州和北京、上海、杭州最大的不同是,温州几乎是温州人撑起了温州市场。”马津龙教授不太认同温州楼市高泡沫的说法,他倒认为,和这些城市相比,温州反而相对风险比较小,因为温州市场不怕外地人撤出,当地楼市的资金几乎都来自于温州人。
这样的温州人并不完全指现在在温州生活的本地人,而是遍布全国、遍布全世界的温州人。据悉,目前有160万温州人活跃在全国的商界,更有40万左右的温州人创业在海外。而这些生活在外乡的温州人赚了钱,立了业,大多数都想回自己的家乡买房子。
温州人爱闯荡,同时又十分恋家,无论跑得多远,他们都希望在自己的家乡有处“房子”可以寻根,可以落脚,这应该也算是一种独特的温州现象。据温州当地开发商介绍,外乡温州人已成为楼市的重要消费力量,而且他们往往一买就买几套,甚至一层。
外乡温州人的消费力有多强?有一个数据可以参考:2004年春节前10天内,从外地汇回温州的资金就逾300亿元。
除了外乡温州人之外,生活在市区的190万温州人,其购买力也不可小觑。今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信贷处对外界发布了2004年度温州房地产金融运行的情况报告。根据初步测算,目前温州人的民间资本达到3200亿元之多。如果按照2004年温州老城区全年供应量100万平方米左右计算,这些资金想撬动楼市真是绰绰有余。
温州人爱买固定资产的特性也是使温州楼市需求旺盛的原因之一。他们不爱炒股,有了钱就喜欢买房、买铺、买古董这些看得见的东西。
楼价下跌空间并不大
高房价下的温州楼市,到底有多大的泡沫?有没有下跌的空间?这既让温州市民关心也让全国媒体关注。对这个问题,温州本地也有颇多的争论,比较主流的看法是,认为泡沫并不大,下跌空间比较小。
强大的需求,不足的供应,这一现实基础是人们相信温州楼市风险并不大的主要原因。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认为,温州的市场基本上是本地人就地消化的,很少有外地人前来炒作的因素。不管怎么样,楼市里的钱来自温州,仍然会留在温州。
对强大民间资金的信任,则使人们相信,温州楼市的抗风险能力同样比较强。海螺置业的副总经理马集旺认为,温州民企活跃,民间资金充裕,想要在民间借点钱比较容易,还不出银行贷款这样的可能性比较小。像今年3月的加息,对温州楼市几乎可以说是波澜不惊。
但也有人对温州楼市的未来表现出了一定的担忧。金一群表示,温州楼市和整个民营企业息息相关,随着一些民企总部外迁至北京、上海、杭州,生产基地外迁至平阳、苍南,将带走一部分的资金;而一些民企由于无法成功完成转型,无法进行技术和文化的提升,将可能遭遇淘汰,由此也将影响到楼市的资金。
不过,所幸的是,现在的温州民企正寻求“凤凰涅槃”式的新生,寻求产业的升级换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曾这样表示,每个地区情况不同,不能轻易对房地产泡沫下明确结论。那么,面对温州楼市的现状,我们到底有多少理由可以认为泡沫很大或没有呢?
高房价下的隐忧
高企的温州房价虽然无法让人轻易地得出“高泡沫”的结论,但它也犹如一把双刃剑,刺激着楼市的神经。
首先是炒风盛行,普通市民买房难。在今年3月1日温州期房限转前,一张“订房单”能被转让五六次甚至十几次之多。由于供不应求,有关系的人预先存缴一笔钱拿到购房单后(类似杭州的号子),立马加价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给下家,据当地中介公司介绍,有时一天就能被转让三四次。
其次是租赁和房价比严重失调。目前,温州住宅的租赁年回报率不到1%,房价是月租金的五六百倍甚至上千倍,远大于国际认可的100~200倍。
“我爱我家”温州区域总经理芦化告诉我们,2003年,他在温州下吕浦所租赁的二室二厅月租金是2000元,当时的房价是7500元/平方米左右,而现在租金降到了1800元/月,房价却涨到了1万元/平方米。
租赁和房价的严重脱节,虽然有一定的客观原因,比如构成温州租赁市场主力的还是外来民工,温州本地人习惯于购买而非租赁解决居住,但缺乏租赁的支撑也使那些投资者难有良好的回报。
温州楼市目前的现状带来的另外一个很大问题是:楼盘品质提高不快。虽然市中心到处都是万元房,但记者所看到的高品质楼盘并不多,和杭州绿园、白马这样的市中心高级公寓比起来,品质尚有较大的差距。而且,目前的温州市场里,房价也并没有随着住宅品质的不同而拉开距离。这令人叹息,也令人担心。
和杭州类似,温州的高房价提高了居住成本,不利于吸引外来人才前来落地扎根。虽然这几年里,温州政府部门也在建造一些人才公寓,但动辄每套百万元的房价确实让人望而止步。
政府的堵与疏
对温州楼市隐藏的问题,政府并非是没有看到。为了抑制商品房大幅上涨的势头,杜绝扰乱市场、扰乱楼市健康发展的行为,今年1月,温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强商品房预售销售和转让管理的意见》,从3月1日起,严禁期房的转让,要求预售审批的商品房项目在媒体上向公众公布。
按照这个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不得以“内部认购”、收取定金(订金)或者其他方式预售商品房。在未取得房屋权属证书前,房产中介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代理商品房销售合同权益转让业务(即俗称的“期房限转”)。
温州市建设局有关负责人称,此举旨在规范商品房预售和销售行为,限制投机炒作色彩严重的“期房转让”和“内部认购”,以有效抑制房价较大幅度上涨。
“期房限转”自3月1日起开始实施后,原先的炒“订购单”行为已基本消失。先前,一些内部人士或关系户,往往一口气订购十几套甚至几十套的期房,然后“打包”到中介公司高价挂牌炒房。记者近日在温州走访一些中介公司后,没有发现有人公开挂期房炒卖。
与原先一些人士预测温州楼价要下跌不同的是,期房限转后至今,房价并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在个别板块和楼盘上有每平方米几百元的下浮。不过,随着期房无法交易,中介公司的交易量也有所下跌,尤其是原先以炒期房为主的“红牌子”小型中介公司,将面临生存的挑战。
民间声音
有钱的温州人太多了,而且哪怕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很多在家里也有个小工厂什么的。买得起房子的人太多。
——金先生,事业单位管理人员。
其实我也知道在温州还是租房子住合算,但谁会租一辈子呢?再说,周围的人都买了,你会不买吗?
——戴先生,企业员工。
楼市太供不应求不好,容易产生权力寻租,得益的还是那些关系户。
——白先生,私营业主。
不管怎么样,温州楼市让很多人赚了钱,换了大房子。
——王先生,房产中介从业人员。
温州房价对我们这样刚大学毕业没几年的人来说,太高了,而且市场上几乎看不到小面积的新建商品房。有点郁闷。
——小夏,医院职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