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如何走下房地产“飞车”?
——关于地方政府调控楼市的五种“釜底抽薪术”

http://www.cnestate.com  新华网   2005/4/8

  楼市调控已然进入了对地方政府的考验期。地方政府是决然走下被绑在上面的房地产“飞车”,丢下“托市”心态、精准出手,还是避重就轻、扬汤止沸、表面安抚,最终将成挤出泡沫还是养护泡沫的分水岭,也将直接影响下一步中央调控政策措施的走向。

  调楼市“如烹小鲜”,地方政府是关键

  “楼市飞车出轨了,有人还在唱进行曲!”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描述调控中的房地产市场,这是精当的一句。

  今年3月以来,政策面对房地产市场的判断出现了方向性转折,“降温”信号和措施频出,这一切都基于对一种认识的统一:“楼市飞车出轨了!”一些敏感地区也频频出招,点了点刹车,但在热闹的“减速”雷声之后,其实际行动还没有完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一些地方的官员仍在执着地唱着“进行曲”:譬如某地房地产主管部门的官员还在向银行信贷部门“宣讲”当地楼市依然会涨的N个理由;增加中低价房供给,但绝大部分房源不在大多数上班族所需要的合适地段……“歌唱”中,楼市还在燥热,房价还在上涨,百姓还在抱怨。

  业内专家指出,楼市调控直接考验地方政府的风险意识和大局意识。当前房地产存在的问题,从源头来说是土地政策问题,从“闸口”上说是金融政策问题,从表面看是房价虚高、存在泡沫问题,从地方上看,是关于经济体量和财力来源的重新定位问题,而其对宏观层面的实质影响则是:经济过热、金融风险、民生不稳和政府诚信危机。

  正因为楼市的异常敏感性和至关重要性,作为调控的最终实施者,地方政府的风险意识和大局意识将关乎调控的成败,一切调控手段都不能背离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其一,地方政府应适度地釜底抽薪,不能明降温、暗托市。

  以记者的调查、观察,眼下楼市调控面临最大的考验就是地方政府依然丢不下“托市”的心态,仍然在进行着不懈地努力——不是努力让房价降下来,而是尽可能让房价不降——甚至是想方设法让房价“稳中有升”。如果是在两年以前,保证房价“稳中有升”确是明智之举,但眼下房价已经高危,要实现楼市的平稳,政策的目标取向就应该是“稳中有降”。

  其二,楼市泡沫要刺瘪,但不能一下子捅破。

  不挤出泡沫,不让其缓慢释放,在只涨不跌的预期下楼市会越炒越高,后果将是一场灾难,当年东京和香港的“楼灾”即是前车之鉴;但是,如果为一些情绪所左右,一下子捅破泡沫,那只会加速灾难性后果的到来。

  以金融风险为例,目前,国内人民币贷款余额超过17万亿元,其中房地产企业贷款和个人房贷总量超过2.5万亿元。尽管房贷余额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不算太高,但从绝对值来看,2.5万亿元已是一个天文数字,更不能不警惕的是,在17万亿元的人民币贷款中,超过50%以上的贷款是以房产作为抵押的。泡沫不挤,越胀越大,风险积累不断逼近破裂的边际;而以房产作为抵押品的银行信贷如此巨量,一旦房价产生大波动,金融业将受到致命性打击。十年前,宏观调控同样是由房地产热引起的,并导致宏观经济的急剧下挫,银行沉淀于积压房地产的巨额不良贷款大量烂尾,收回的无多。而如今的房地产贷款余额已是当年的10倍有余。何况房地产业的牵扯面又很广,其危及的远不是个别行业而是整个宏观经济。这正是需要调控楼市但又不能一下子捅破泡沫,只能让其“软着陆”的原因之一。

  地方政府再不能被绑在房地产“飞车”上

  记者了解到,时至今日,某地有关房地产主管部门的领导还在忙着向银行信贷部门作“讲座”,大谈当地房价不会跌的三个理由:外来购房实力强劲、进入结婚年龄段的人口占比很大,有真实需求也有购买力,房地产热能解决就业等等。历史将证明此时此地的此种言论是不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

  而现实是,地方政府对房地产行业介入得实在太深了!房地产一级市场上的土地由政府供给;近八成的土地购置和房地产开发资金直接或间接来自银行信贷,而银行又多是受政府影响很大的国有银行;拆迁直接产生住房的被动需求,而拆迁量是由政府决定的。在“经营城市”的冲动中,不少地方政府以土地为筹码,“事实上已与开发商一起被绑在了房地产飞车上!”一位房地产资深研究者评说。

  这从地方财源对土地出让金、房地产营业税、契税以及管理费的依赖度上可见一斑。以长三角地区为例,2004年上半年,浙江省房地产税收近87亿元,占地税收入的21.9%,对新增税收的贡献率达34.7%。如加上建筑业,去年浙江地税每2块9毛钱中就有1块钱来自房地产和建筑业。在上海、江苏,房地产业和建筑业(不包括相关产业)税收占地税的比重均不低于30%。有测算表明,2004年上海来自房地产的税收直接贡献约为400亿元,而上海当年的地方财政收入为1119.7亿元。正是因如此深重的依赖,一些地方官员才会在公开场合发出诸如当地房价肯定会涨,以及某区要“消灭”多少价位以下的住房之类的言论。

  房地产资深研究者、高级经济师顾海波指出,要真实调控楼市,地方政府必须走下房地产“飞车”,拿出坚强的责任意识和高超的艺术。毕竟对需求泡沫的挤压必然意味着房价的下挫,以及账面泡沫转化为现实沉淀的风险,而要想不付代价实现房地产的软着陆又是不现实的。一句话,眼下调控楼市要求地方政府适度地打开“消防龙头”,而不是坐在“飞车”上向市场发放“安慰剂”。

  楼市降温之五点“釜底抽薪术”

  楼市调控考验地方政府的风险化解能力和经济管理智慧。调楼市如同烹饪小鱼,是个高难度的动作:火力过大、过猛,会把鱼烤焦烤糊;火太小,鱼又是半生不熟。业内专家认为,既要实现将高企的房价压下来,又不至于把整个房地产市场打趴下,可从以下一个前提和五点“釜底抽薪术”方面努力。

  一个前提:防止地方保护主义,迫使地方政府从对房地产的深度介入转为适度远离。房地产生产和消费的区域性很强,地方政府的主导和房贷的支撑,是房地产业过热的根本动因。要调控好楼市,必须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切断其与房地产业过于紧密的联系。2003年8月,国务院曾发出通知,警示“房地产市场发展还不平衡,一些地区住房供求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房地产价格和投资增长过快”,但不幸无疾而终。原因即在于没有打消地方政府凭借土地来“经营城市”的理念,没有割断其与房地产业的血脉联系。本次楼市调控不能不从此中吸取教训。

  釜底抽薪术之一:开征房地产级差利得税,精准打击炒家。

  对于投机性需求,最好的防范治理方法是用税收杠杆抑制短期炒作。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在房价涨幅特别大的城市合理设置级差利得税是一副“有保有压”的良药。对于短期转手的房屋,政府应对差价部分课以高税率的利得税,税率随持有房产年限的增加而递减,并对自主与出租区别对待。

  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教授指出,一些地方如果真的要打击投机,就该对短期炒房者征收25%甚至更高的利得税,而不是征收低税率的营业税,因为用来炒作的房屋绝大多数并不出租,无所谓“营业”,而5个多百分点的营业税对于炒家的成本而言,只是皮毛,“并且还给了炒家们‘依法纳税’的形象。”
 
  釜底抽薪术之二:限制购房套数,缓解供求紧张。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地方楼市的持久支撑力只能来自本地的购买力。考虑到我国的国情,房地产市场首先必须是以本地居民居住为主的市场。浙江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温海珍博士认为,眼下要挤楼市泡沫,政府应该实施两方面限制:一是限制购房套数,二是适当限制外地居民购房。韩国居民住房一般只能买一套,新加坡普通住房基本不对外地人销售。上海、杭州等地的炒房力量绝大多数都来自外地。不抑制外地人购房、不限制购房套数,投资性和不正常的房屋需求控制不了,遏制房地产泡沫无异于缘木求鱼。

  釜底抽薪术之三:增加“即期有效”供给而不是“未来有效”供给。

  改变楼市供求关系必须建立在改善住房供应结构的基础上,否则,政府提供的房子不是市民需要的房子,供应量再多也很难起到缓解需求的效果,是无效供给——至少也是多年以后,随着交通的改善才可能成为有效供给。这对眼前的楼市降温,除了有拉低房屋均价的数字意义而外,别无他效。尹伯成教授认为,适合广大中等收入人群购买力的中低价位商品房,必须是合适地段、合适大小、合适价格的房源,不能偏在远郊。

  “上下班双程要花费的时间在4个小时左右的住房,显然不适合工薪阶层。”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譬如上海,如果在外环线以内的适当地段启动一批中低价商品房,那才是“即期有效供给”,对楼市降温会有显著作用。当然,这需要政府加快构建分级用地制度,真正促进土地用途由过多的商业性转向公益性,由过多地建设别墅和高档房转向普通商品房。

  釜底抽薪术之四:征收土地闲置税,逼开发商放量开发而非囤地沽价。

  国房景气指数显示,目前全国土地开发的面积约为土地购置面积的40%到50%,这意味着存量土地中至少有一半以上被囤积在开发商手里,不能变成实际的房源供给。在长三角地区楼市过热的一些城市,开发商囤地现象尤为严重。专家建议,对于闲置两年(甚至可以缩短为一年)以上的土地开征较高的闲置税,向开发商“挤”地。一旦开发加速,房源上市量大了,消费的可选择性就会增多,开发商降低利润空间的压力就会出现,房价就有下降的可能。

  釜底抽薪术之五:将“土地使用金”由一次付清改为分期给付。

  业内人士建议,楼市降温还有一招可使,那就是修建“不含土地使用金”的住宅,将土地使用金由目前的一次性给付改为按期、按测算金额由房屋的业主交纳。这样既可以细水长流地保住国家有长期稳定的税收,防止寅吃卯粮;又可以促使房价下降,使中低收入家庭能够买得起房,而且这样还可以杜绝协议转让土地中的种种违规操作。更重要的是,这可能大大降低地方政府对经营土地的利益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