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商品房疯狂涨价:房价走势与社会矛盾的化解
|
http://www.cnestate.com 中原新闻 2005/5/9
|
商品房疯狂涨价,成了自去年以来中国经济生活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全社会收入水平并没有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全国出现房地产大涨价的普遍现象。对此,各方说法不一。
普通老百姓关注房价,是想居者有其屋。特别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高房价
、高租金,“居”实在大不易。专家、学者关注房价,是想用自己的理论、观点来解释、预测中国房地产的走向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投机者关心房价,是把房地产当作投资渠道,赚取利润。来自政府的声音,是想稳定民心、稳定社会,给普通老百姓一个良好的预期。至于今年房价是涨还是跌,很多专家都有预测。但就如股评家做的股评一样,各吹各的调,没有多少值得参考的价值。
“要让它灭亡,就先让它疯狂。”从支持“中国地产泡沫论”的专家、学者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了对中国房地产以至中国经济安全的担忧。从地产商那里,听到的是“房子涨价是正常的”、“商品房是为富人开发的”等等论调。从政府官员那里,我们听到的是一组组统计数字。从政府官员提供的统计数据中,我们看到房价并不高,上涨的幅度也不大,而且会趋向平稳。但是,我们看到的事实:从去年开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希望能够让过热的经济趋向平和稳。可不论加息,还是限制商品房的转让,都没有能够阻止房价的疯狂上涨。特别是上海和北京,大量的投机资金投向房地产。个别的楼盘在短时间内,价格竟然翻了一番。所有参与炒房的人,都有斩获。这很像股票市场刚在我国兴起时,人们普遍接受了这样的心理暗示:只要把钱投入股票市场,就能大把大把地赚钱。而几次熊市,很多投资股票的散户,多折进去资金的一半还多,真切地体会到了“股市有风险、入市要谨慎”的警示意义。
居住功能是房子本身最根本的属性。“居者有其屋”、“安居乐业”,居住条件的满足,是人生存的最基本的、必要的需求。而我们在房地产一片涨价声中,看到的是投资、投机购房,而不是买来居住。房子的商品属性被重视,而忽略了它本身的居住价值。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只要买卖双方达成协议,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就可以成交。而房价的高低是双方你情我愿的事,政府不会干预。八十年代,长春的君子兰交易,曾一度疯狂:一颗极品君子兰,竞能卖到六十万;普普通通一颗刚长出二个叶的苗,也能卖到十元。全社区的疯狂,引起了持枪、开车抢花窖的恶性治安案件。当“君子兰”事件惊动了政府高层的时候,一声令下,政府强力打压。最后君子兰经济这个大泡沫破了,整个君子兰市场彻底崩盘。政府满意了,那些后来的“投机”者血本无归。
房地产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强大推动力。经济过热,房地产行业的过度投资是一个主要原因。房地产价格的狂涨,使普通老百姓更买不起房子,必然要造成社会不满情绪的积累,影响社会稳定的大局。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稳定是压倒一切的任务。我国虽然经过了二十几年的改革,但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贫富差距拉大、腐败。地方官员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但没有给群众带来福祉,反而残民、害民。而前几年出台的一些政策,如医疗改革、住房制度改革、教育收费改革,在国家经济发展、普通群众的收入没有多大实际增长的情况下,不但无助于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反而把老百姓仅有的一点积蓄吸光。
垄断是造成高房价的一个重要因素。房地产行业的门槛儿高,房地产公司运作更需要的是社会背景。能够拿到开发用地、能够从银行贷款,显然并不是一个公司的正常运作,在中国就能办到的。而我国的住房改革,把老百姓的住房需求,全部推给了房地产商,让他们大赚其钱。政府如果奢望商人能替政府完成造福老百姓、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简直是天方夜谭。如果能够促成住房供应的多元化,商品房、合作建房、单位集资建房等等途径,打破房地产商的垄断,是不是也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房价高的问题?社会矛盾是不是也可以得到缓解,或化解矛盾于无形?
当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政府就会出手,来给矛盾找到发泄的途径。大城市的经济适用住房,就是政府缓解老百姓不满情绪的一种方法。但由于供应量的稀少,并没有真正惠泽到大多数的群众,逼着普通老百姓去受房地商的高利盘剥。如果因为房价高涨而引起社会的普遍不满,政府就会采取壮士断臂的决然手段,不惜经济受损,而坚决打压。不管是多么财大气粗的商人,如果敢和政府叫板,除了死掉,不会有第二条出路。
统而言之,今年房价的涨与跌,关键还是看涨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程度。如果房价的持续暴涨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政府就会出台强硬手段,不惜把房地产打回冬天;如果用温和的调控手段,能够控制住房地产涨价这匹烈马,就会在平稳的过渡中,房价降到一个让各方都能接受的程度,从而化解社会矛盾。
在事关国家“稳定”这一核心问题上,相关政策的出台,是不会有任何顾虑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