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做好土地开发整理
――山东省临沭县县长 李明开

http://www.cnestate.com  国土资源报  2005/5/24

  临沭县是山东省东南大门,辖 12个乡镇、300个行政村,63万人口,土地总面积 1050平方公里,人均耕地 1.5亩,人地矛盾突出。为了有效地保护耕地,又要保证经济和建设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土地开发整理作为落实土地基本国策,深化土地管理的核心工作来抓,采取多种措施,实实在在地做好这项利国利民的事情。截至目前,已开发整理复垦土地面积 85780亩,净增加耕地 19643亩,连续 6年实现了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在具体工作中,紧紧围绕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这一目标,科学规划,完善政策,狠抓质量,强化管理,全程服务,突出“五抓”,切实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

  抓规划

  抓规划针对我县土地后备资源数量、质量和分布的实际情况,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长短结合”的方针,坚持区域综合开发整理与分类专项治理相结合,常规措施开发与科技手段开发相结合,保护耕地与合理用地相结合,开发规划与总体规划相结合的原则,县委、县政府组织专门规划班子,编制了全县土地开发整理的近、中、长期规划,力争到 2010年全县土地开发整理面积达到 15万亩。针对全县山区丘陵多,土地质量差,土地生产力低,地块面积小,分布零星散乱,林、田、路、渠纵横交错,不便于农业机械化操作的实际,我们立足县情,科学决策,组织有关部门,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布局要求,对开发项目进行科学规划,制定了全县土地开发整理年度实施计划,确定把全县山、水、林、田、路综合开发与整理作为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大搞零星耕地和中低产田的整理以及荒山、荒岭开发,走出了一条外延扩大与内涵提高并举的路子。

  抓政策

  抓政策土地开发投资大、任务重、周期长,要想经济发展与开发整理并进,速度与效益并重,必须走政策扶持、多元化投入的路子。在认真研究上级政策的基础上,县政府制定了《临沭县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实施办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坚持“谁开发、谁投入;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建立了国家、地方、社会、集体和农民群众“五位一体”的投入机制,充分发挥上级投资的启动聚合作用,调动单位和群众开发整理土地的积极性。土地开发整理是一次投资、永久受益的工程,如何才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收益,县委、县政府建立健全了土地开发整理基金制度,从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中提取 20%,加上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和土地荒芜费等几块资金捆在一起,设立了土地开发整理基金,由县国土资源局统一筹措、管理,专款专用。同时,引导、鼓励各种经济实体和个人以购买、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进行小流域治理和荒山、荒沟、荒滩等开发,从而加大了土地开发整理的投入力度,使社会上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到土地开发整理中。

  抓质量

  抓质量从我县地貌现状和土地资源的实际出发,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是荒山和小流域。为确保开发整理质量,我们坚持以集中会战为主,分散治理为辅,做到统一标准,一治一座山,一治一道岭,一治一个流域。坚持了“三不批、四把关”原则,严把土地开发整理立项勘察论证关、项目资金使用关、工程质量关和检查验收关,确保开发整理一片,成效一片。同时制定了土地开发整理申请立项程序、招投标办法、项目竣工验收办法等多项制度,并从严抓好落实,保证全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我县朱仓乡黄山子岭、青云镇吴界前土地整理和曹庄镇前新庄土地开发三个项目总开发面积 12450亩,预算总投资 1758万元,为把这三个省、市级项目办成真正的“阳光”工程、“富民”工程、“德政”工程,县里专门成立了高规格的招投标领导小组,并上网发布了招标公告,全部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我们以此次招投标为契机,稳步推进和完善土地开发整理业主责任制、招投标制、施工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初步探索出了土地开发整理资本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的新路子,为下一步土地开发整理实行市场化运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全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抓服务

  抓服务为确保土地开发整理工作顺利进行,我们做到提前介入、超前服务。一是建立土地开发整理领导机构。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县长为副组长,国土、财政、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省、市关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法规政策,研究解决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重大问题。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土地开发整理办公室,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形成了党委领导重视、政府组织、相关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良好局面。二是实行土地开发整理目标责任制。为提高各级各部门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实现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开发计划,分配开发指标,实施行政首长负责制,县、乡、村全面推行土地开发整理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保证了开发整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及时搞好确权工作。在土地开发整理前,由县国土资源局会同乡镇、村街三方人员共同到现场实地检查,依据土地登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及变更土地调查资料,对开发整理范围的地类、面积、权属进行界定。开发整理的地块涉及两个以上村街时,各个村街的法人代表到现场指界,调查人员将土地开发整理的范围和村界标绘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标绘的村界两侧加盖所有者单位公章确认,做到了实地、图表、数据三者相一致。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完成后,对项目进行检查验收,对新增耕地实地丈量,根据项目实施前的土地权属状况,重新划定土地界线,经项目所涉及的土地权属单位法人现场勘测定界,形成登记材料,及时进行土地变更调查、土地权属调查工作,并予以登记,纳入土地储备库,满足了地籍资料的现势性,确保土地权属来源清楚,不出现一起新的土地权属争议,保证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抓巩固

  抓巩固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我们坚持开发与管理并重,切实提高了土地开发整理综合效益。一是积极推行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明确责权利,放活使用权,制定了“谁承包、谁管理,谁投资、谁受益”的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界投资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保障了土地开发整理水利投资效益,形成了水利设施建设良性循环机制。二是狠抓林网质量建设。在开发整理中,坚持把林网建设质量放在首位,实行造林质量全过程监理,把好面积关、种苗关和监督管理关,确保成活率达到 95%以上。三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通过改造中低产田,拓宽了农业结构调整空间,实现了抓调整促增收。如,朱仓乡黄山子岭土地整理项目总面积 7650亩,预算总投资 1148万元,增加耕地面积 1800亩。项目区内连片荒地较多,地块散乱,水利设施和灌溉条件较差,道路衔接不畅,耕地土层浅薄,植被差,产量低,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力水平低下。通过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区新增耕地能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 200余人就业;通过改造中低产田 3450亩,开发荒草地,缩小田坎,增加耕地 1800亩,用于高效农作物或经济作物种植,每年可增收 360万元,预计四年内可收回投资。朱仓乡湖子、后穆疃河流域,过去水土流失严重,经过综合治理,缩河造地,开发土地 385亩。在成功治理朱仓乡湖子、后穆疃河流域的基础上,我们又把白旄河流域综合治理、店头镇丁楮林河流域治理作为重点,目前,这两处流域治理已经全部完工,增加耕地面积 680余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