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建平:土地制度设计,任重而道远

http://www.cnestate.com    2011/4/2

  开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土地政策与制度研究中心主任叶剑平教授就《土地出让制度的问题和出路》做了主题演讲。


叶剑平教授

     
  他表示:如果未来继续依赖土地。可持续发展将画问号;土地制度设计方面还有大的路要走
  
  1.价高者得实际上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个是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刚才有很多数据说明。第二个是对房价的提高。第三个就是对市场的配置效率,比如说我们现在的实体经济,随着土地进入到所谓的价高者得的开发,通过对开发的传导,实际上好多实体经济应该投资的资金都转入到这一行里面去,使得它的区域价格越涨越高,影响中国未来持续发展的基础。问题产生的根源,也许和我们现行的招拍挂单一价格有关;第二个就缺少其他合理的机制以及单一垄断,现在就是单一垄断的供地模式之下匹配的。所以这样的话还产生了所谓的“价高者得”,会产生前面会长说的千城一面的项目,使得我们的城市没有城市的魂了,没有城市自己的根基。
  
  2.依赖地方政府对土地制度的依赖有许许多多的文章评论等等,我就不说了。这样的依赖实际上有各种版本的数据,我们不看它的精确性,只看整个占的比例是非常高的。由于这样过高的财政依赖,所以使得它的依赖性就得以延续,这种延续就使我们实体经济受到了忽视。
  
  对于资源的配置,我们试图想把土地配置到最优,对社会产生最良影响的一些产业和企业上,这样的话要求有一种新的机制,由于刚才前面也说了我们现行的配置实际上有些土地,比如说产业用地等等效率是不高的。
  
  目前存量的效率不高,增量的效率也不高,个体的均衡价格和社会均衡价格还存在偏差,整个供应就发生了一些偏离。在现行的土地出让制度下,大量的资本流入,这个就不多说了。改革试图从土地的出让方式入手,目前政府是唯一的,能不能通过垄断供地变成多元的供地,比如说按照《物权法》的规定,城市的土地很多已经流到使用者手上。一个是使城市的土地直接入市,能否提高效率,节约社会的成本、提高效率,使公共的利益最大化,当然这还要有一套的制度设计,这是一个。第二个就是农村土地,就是集体土地能不能直接入市的问题,按照《物权法》来说所有者可以直接处置,从法律上来说具备这个条件,但是从实际的操作和管理办法来说有缺失的。未来来说城市内部的土地在一定范围之内可以直接入市,农村的土地在规划以及计划前提下也可以入市,我想可能整个社会成本会降低,整个效率会提高。提高了效率就提高了供应,提高了供应实际上就稳定了房价。
  
  最后,他表示:现有的土地出让制度价高者得容易完全偏离了方向,什么事如果太单一了就会出问题,政府出让土地垄断地位不利于整体资源配置的效率,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土地依赖过高,不利于整个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所以建议多元化,打破垄断,采取综合的指标来评价土地的供应。土地出让制度原则还是要公平、公正、公开,市场为主,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转变,唯有这样我们公共的增值收益反馈给公共,这样社会才会社会和谐。如果公共的增值收益被少数利益集团垄断,毫无疑问这是不可持续的,这在土地制度设计方面还有大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