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规划连通城市和社区

http://www.cnestate.com  摘自  中国房地产报  2002/6/18

  仅在一年前,购房者在售楼处总不忘问一句:“这个社区的中心花园有多大?”而在2002年新推出的若干新项目中,已不见再有“中心花园”,取而代之的是社区内拥有更多的小空间——让购房者真正实用的功能空间。日前,位于北京亚奥核心区的明星楼盘——嘉铭桐城,同步引进了目前在发达地区兴起的“街区式规划”概念。
  
  何为街区规划?
  “街区规划”就是把社区外的交通主干道与社区内的分干道联系起来,使之形成互相交融的格局。相对以前,一道围墙把社区内外鲜明分割,这种规划方式显然把社区内外的“气脉”沟通了起来,居住区不再是自成体系的独立体,而是与城市机理融会、与地域文化相传承的有机生命体。
  
  如今,处在后工业时代的住宅产业突飞猛进,中国传统住宅开发模式的“瓶颈”暴露无疑。当“四菜一汤”封闭的住宅小区与城市街区相互隔离,当街区的功能没有真正发挥出来,甚至无法保证城市生活质量的时候,城市住宅失去了城市自身独特的文化意境和人文情怀。
  
  工业化、现代化以及与之相伴的城市化,是推动住宅事业不断发展的原动力。一个时代的建筑,浓缩了一个时代的印记;一座城市的建筑群,是一座城市的生命线,反映了一座城市的文化。著名建筑艺术理论家伊·沙里宁曾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人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位于原北京首钢冶金机械厂内的嘉铭桐城,借数千棵成树以及厂内交通次干道,与即将拓宽打通的立汤路交融联接,形成一个互相交融的有机体。即将形成的“梧桐大道”将借地利突出其接近自然的先天优势,使在这条街道上的建筑包含城市文化中的另类意味。
  
  “文化街区”在北京如何定位
  在嘉铭桐城近期召开的一次“文化街区规划沙龙”上,著名先锋艺术活动家包泡、清华大学《建筑师》杂志负责人王明贤、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等文化界活跃人士参与了这次研讨。有关专家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时代,“打开边界”才是真正开放的心态。街区规划能成为美国最流行的社区规划模式,正是这种“敞开、交流”的精神体现。
  
  嘉铭“梧桐大道”设计师单位曾先后到美国、丹麦及国内的上海“新天地”考察。上海“新天地”的建筑风格显然给设计师提供了灵感——目前已成为上海十大景观的“新天地”,其核心设计思想是“整旧如旧”。据悉,开发商动迁了该地块的居民后,如何强调历史感成为他们煞费苦心考虑的问题,最后决定保留石库门建筑原有的清水砖墙和瓦片,并专门从德国进口了昂贵的防潮药水,像打针一样注射进墙壁的砖缝里。屋顶上铺瓦前先放置了两层防水隔热材料,再铺上注射了防潮药水的旧瓦,所费代价早已超过新砖新瓦。
  
  而这些“旧”的条件,对于嘉铭桐城而言,实在是太幸运了。这里仍然飘荡着工业重地的生产气息,那些高大简单的建筑还在,尽管墙壁已变得斑驳;生长了30年的梧桐树整齐地排列着,是它们使这里变得生机勃勃。“梧桐大道——嘉铭文化街区”的构想,正是他们考察了上海新天地之后,产生的灵感。
  
  在听取了专家意见后,嘉铭决定保留原来的一个大体量厂房,而取消了把会所建在楼群中间的简单构思。新会所的设计将按上海“新天地”的规划思想,保留原汁原味的“生产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