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涨到何时是头 杭州楼市能否“万家灯火”?

http://www.cnestate.com  摘自  新华网   2002/6/19

  杭州的楼市正在呈现越来越热的状态。无论是什么楼盘,只要一开张,就是一通疯抢。因为这些抢到手的房子常常意味着迅速转手后带来的巨大利润,一些人说,抢房子就是抢钱哪!

  最近两年,杭州很多区块的楼市价格已经翻番。在一次又一次的吃惊之后,很多市民带着善良的愿望,预测说,房价马上就要降了,要降了。

  可是,房价不仅没有降,反而在去年年底越过很多人认为的“最高点”,再次一路飙升。一些先期投资的人们已经从“头口水”中捞了个钵满盂满。

  这下子,很多持币观望的人们再也等不及了。在最近举行的第九届浙江省房交会上,挤满了掏箱底儿前来购房的人们。据大会组委会统计,4天房交会共吸引了近23万人次的参观者,成交商品房2518套,成交金额达13.946亿元。无论是人流量还是成交数、成交金额,都创下了历届房交会之最。有的人立即就开始赚钱了,有的人还要放长线。在股市低迷、银行利息一降再降的今天,杭州人一下子从楼市中找到了一条赚钱的捷径。

  不少人问,难道,杭州的楼市真的有这么大的需求吗?杭州的房价涨到什么时候是个头?杭州楼市究竟还能热多久?

  榜样的力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样三个“投身楼市”的成功事例,足以说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老话在杭州楼市热中的效应。

  第一个故事。1999年,温州人余先生在杭州城西一举买下刚刚开盘的某楼盘中28套房子,其中10套是商铺,18套是住宅。当时杭州的楼市还没有热起来,房地产开发商还需要努力去推销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牛气。余先生购入这28套房子时开盘价约每平方米2700元。2001年,这个楼盘已经全部售完,完成了基本建设的小区环境优美,房价升到近5000元每平方米。余先生以4700元左右的价格将手上的房子放入二手房市场,立刻成为抢手货。据估算,余先生平均每套房子赚了20多万元,总利润达到五六百万元。而这批房子的价格继续上涨,半年之后一些户型好的达到每平米6300元以上。就是说,一个从余先生手里买下一处100多平方米房子的人,现在再次进入二手房市场还有可能再赚20多万元。

  第二个故事。今年上半年,钱塘江边的一个楼盘开盘了,均价达到5600多元每平方米。一位张先生在两年前已经拿到一个“号子”,开盘后挑了一套,在付了3万元定金后还有10天要签购房合同,到时候要付近20万元的首期付款。张先生没有这么多钱,他准备将这套还不完全属于他的房子出售,他私下进行了推销。马上就有人来接洽。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张先生拿到9万元钱,购房合同签上了新买家的名字。就这样,张先生“纸上谈兵”,将一处“空中楼阁”卖出了6万元的利润,投资回报率达到200%。

  第三个故事。有一位比张先生有钱,又没有余先生这样实力的人,1999年按揭买下一处50万元的房子。房子完工之后,他就出租给一家装修公司,装修公司在刚刚落成的小区内大量新住户中挖掘了一通金子,而这位房主也用从装修公司获得的租金解决了每个月要付的按揭款。两年之后,这位房主认为杭州的房价已经涨到了最高点,就出手卖掉,净赚几十万元。也就是说,他只用了10万元的首付款和从买下到竣工这段时间的按揭款,就完成了一次高回报的投资。

  想象力和信心
  一位资深房地产专家分析说,在很多国家,买汽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加入世贸组织后车价在中国也会越来越便宜,但是在很多国家拥有一套住宅是一件人生大事,年轻人要想买一套房子需要很多年的艰苦奋斗。就消费的总体趋势来说,汽车将会越来越便宜,房子将会越来越贵,这在国际范围内都是一样的。相对而言,目前中国的年轻人买房子还算是很轻松的。这种轻松开始逐渐减少属于正常。心理上的不平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过去享受国家福利分房形成的被动和惰性思维。

  曾经有人提出,炒楼热是一个恶性循环,迟早有崩盘的一天。每个炒家从开盘价到实际的市场价之间分一杯羹,最后到底谁来住呢?就是说,最后到底由谁来托住已经越炒越高的楼价,一旦托不住,出现大量的空置房,势必出现大跌,很多炒家会被套牢。

  这个问题实际就是问,浙江人有没有这么多钱来住这么贵的房子?
  
  有业内人士提出,看楼市也要有想象力,不要被一点点涨价所吓住,关键是对杭州以及浙江的经济发展要有信心。

  记者日前在杭州一个别墅区采访时发现,这里的别墅每一幢都在300万元上下,几乎已经售罄。据了解,购房者大都是30多岁的年轻人,一般都是采用按揭的方式。一位户主对记者说,他现在的实力不可能付清全部房款,但是对自己的未
来很有信心。

  经过了20多年改革开放,浙江的经济早已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人们的市场经济意识深入头脑。上了快车道的浙江经济将呈现越来越快的发展速度。

  浙江省自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迅猛发展,个人资本快速增长。据浙江省最新统计数字表明,浙江省的城市人均收入已经超过广东省位居全国前列,农民人均收入连续多年在上海北京两地之外位居全国第一。人民银行浙江分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十五”期间,浙江省民间资本形成能力约8300亿元左右。这部分资金就是浙江省可调动的民间资本。民间资本拉动个人购房消费,浙江以及杭州民间蓄积的购买力是相当惊人的。

  浙江人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在消费观念上保守而务实,很多浙江的大企业家从外表上看和一个普通下岗职工没有什么两样;浙江的城市普遍较小,人们对时尚而不实惠的汽车并不热衷;浙江是服装大省,紧跟时尚潮流又便宜的温州货完全可以代替名牌服装的诱惑,事实上很多国际名牌的生产基地就在浙江。于是,买房置地就成为许多浙江人唯一的梦想,只有房子是可以传之子孙的基业,是既具有实用价值又符合经济考虑的投资。祖辈相传的产业观念至今依然在很多浙江人头脑中根深蒂固。

  不尚“出风头”,喜欢“闷声大发财”的浙江人在面对房子的时候,才实实在在地亮出家底。所以一位经济学家目睹在杭州举行的房交会盛况之后感叹说,只有在房地产市场上,才能看出浙江人有多富。统计表明,个人购买的商品房占了浙江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的绝大部分,达到94.9%,其中住宅面积占97.1%。

  发达的房地产市场同时也拉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去年浙江省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536亿元,比前年增长50.4%,高出全国水平约25个百分点,居华东地区首位。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出约1533亿元,形成了良性循环。

  从“飞花满天”到“尘埃落定”
  面对楼市,很多人的心态是买涨不买跌,但是危机常常是隐藏在“红火”之中。前些年很多地方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创造了无数在泡沫里淹死的先例。在楼市走热时,尤其需要头脑冷静。去年在邻近西湖的地方,曾经有一块地皮拍出“天价”,当时成为杭州房地产热点话题,给很多人增添信心。但是,中标者后来却选择了放弃。因为经过理性的估算,发现成本太高,风险太大。

  和北京上海相比,杭州的房价不算高。但是杭州不同于京沪。北京作为首都,有大批的外国机构驻中国总部,上海是中国最活跃的商业、金融中心,这两个地方集中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动非常活跃,并且都具有很强的辐射功能。京沪两地是中国创业者最集中的地区,房地产不仅是居家之所,而且是创业旅居之所。大量的黄金地段的房子没有杭州楼盘的优美的环境配套,价值体现在地段、面积。很多楼盘在设计时考虑国际化的生活方式,有一些甚至是为来华工作的外籍人士量身订做,而且很多是以美元来计价、流通。与此相对应的是,租房市场非常活跃。一些国际物业公司和租房中介已经在市场上大展身手。投资者很重要的一个方向是租房市场。随着中国日益走向全球化,京沪两地房产市场的起伏涨落将在国际化经济生活中日益体现得敏感细腻。作为风景旅游城市,杭州水土丰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居住环境宜人。去年,杭州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现在正在向“国际花园城市”的目标进军。

  杭州楼市之热,来自“住在杭州”,同样局限于“住在杭州”。正如一位“儒商”所说,这辈子赚了钱,就是为了在西湖边买一套房子静静地读书。大批富裕起来的浙江人把资金投入杭州楼市,最终不是让自己买的房子进入流通,而是安定下来。如果说,京沪两地的房价中商业属性比较突出的话,那么,杭州的楼市凸现的主要还是实用的居住属性。

  作为东南沿海的一个省会城市,杭州不具有很强的辐射性。它的吸引力也仅仅限于江南地区一部分。近年实施的“大杭州”战略,把萧山和余杭两地都划入市区范围,从占地规模和人口总量来说,杭州已经成为长江三角洲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都市。但是至今为止,杭州离发展成某一类“中心”还有很长的距离。无论在一手又一手的买卖过程中如何“飞花满天”,楼市主要功能最终还是要落于本地区人的日常生活,还是要面向最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其涨价空间还是很有限的。

  此外,楼市之热,很大程度上来自银行低利率的支持,一旦经济形势有所调整,楼市投资的成本将会提高,很多人是否有实力支撑这一投资还是一个未知数。

  从整体形势来看,在大力推进城市化的战略之下,城市人口将会不断增加,各项建设工程陆续上马,房地产项目还存在一定的生长空间。关键是无论政府、房地产商还是普通投资者,都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特点,走谨慎、健康、有序的发展路子,避免泡沫。这样,当“尘埃落定”的时候,呈现在这个城市中的才会是万家灯火,而不是成了灯火阑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