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明天,我们会住卫星城吗
全国各路专家认为,卫星城将成为杭州城市发展的趋势
|
http://www.cnestate.com 摘自 钱江晚报 本网编辑部报道 2002/11/1
|
占地6579亩的广厦·天都城、4000亩的江南春城、5000亩的西溪山庄、近10000亩的良渚文化村……杭州的几个远郊大盘已相继启动,其中不乏提出要建设杭州卫星城的。对于毫无卫星城建设经验的开发商来说,卫星城究竟该怎么建?近日,由广厦·天都城承办的中国卫星城发展模式论坛在杭举行。其间,发言者所喷发的思想火花让人受益匪浅。
卫星城≠摊大饼
用“摊大饼”的方式发展城市,已成了许多城市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是以一个中心点为圆心,向四面无序蔓延,如北京市,从二环到三环,现已发展到五环、六环。实践表明,这种方法难以疏解中心城区的压力,也难以优化空间结构,中心城区并没有减轻负担,而周边区域仍依赖于中心城区的商业、交通、娱乐等。
而卫星城正是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病。如果单从经济实力和城市化水平来看,目前许多城市已拥有了向郊区扩展的实力。与会专家建议,像杭州这样的城市,应在更大区域内发展“副城”,也就是相对独立的卫星城,而不是在城市周边“遍地开花”。只有如此,才能疏解中心城区的部分功能,实现多心、组团、开敞式城市空间格局。
卫星城≠郊区地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任兴洲女士认为,房地产业是卫星城的直接受益者,原来的郊区地产一夜间变成了卫星城地产。但事实上,卫星城地产并不能简单等同于郊区地产,它是一种崭新的独立地产模式,与卫星城共生共荣,同步规划,同步发展。
根据国际经验表明,卫星城的发展必须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代为“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要到主城;第二代卫星城则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少量居民可就地工作;第三代卫星城则独立性相对较强,基本上独立于主城,具有就业机会,其中心也是现代化的;目前,国外卫星城已发展到了第四代,即多中心敞开式城市结构,用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与主城联系起来,主城的功能扩散到卫星城。因此,严格来说,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郊区地产还有一定的“卧城”之嫌,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卫星城地产模式。
若想真正改变这种局面,一方面需要交通的彻底改善,如地铁及城市轻轨的建设;一方面需要郊区综合环境的改善,如产业规划及就业环境等。
城内宜建大众住宅
卫星城开发怎样的住宅才能吸引购房者的注意?这是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与会专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中低收入家庭一直是住宅消费的主体,也是最大的市场需求趋势,而目前开发商热衷于开发高档次、高价位、豪华型品牌住宅,注重时尚概念和卖点炒作,而忽视了住宅品牌的大众化、平民化,造成了住宅结构性短缺、供需不对路。因此,专家们认为,大力开发平民化、大众化精品住宅,是未来卫星城房地产市场的主体需求。
著名经济学家董辅 认为,置业者购买卫星城是冲着配套、社区文化、生活模式、居住理念等而来,对卫星城的期望值高,因此各个卫星城在平抑主城房价的同时必须做出特色和主题来,制造良好的生活氛围,方能有良好的销售。同时,卫星城的开发不能再盲目混乱,要让有实力的发展商去整体大规模开发。
四大问题要应对
北京大学不动产研究鉴定中心主任冯长春等专家指出,虽然我国卫星城开发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但是真正把卫星城的发展纳入城市战略规划也就是近两年的事情,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尤其值得各级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重视。
首先,根据我国目前卫星城开发的现状来看,卫星城是开发商与政府共同造“新城镇”,政府应尽量放开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由政府和企业一起来开发城市、建设城市、经营城市,而不能靠政府来唱“独角戏”。但开发权放开的同时,政府也应该扮好“监督”的角色,避免某些开发商借此来行“炒地皮”之风。
其次,卫星城地产要建立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比如,低密度、低容积率、高绿化率,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及人与人的和谐等等,这种生活模式将和高密度的城市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人们的居住质量发生质的飞跃,因此卫星城发展要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第三是卫星城定位的问题。卫星城地产是一种“主题地产”,应充分挖掘本地的历史文化渊源与浓郁的风土人情,形成独特魅力的地产文化标识,以此来吸引主城内的购房者和城镇外的农民。
第四,卫星城必须有较大规模和较完备的功能,与中心城保持一定距离,减少对中心城的过度依赖。功能应多元配套,如工作、求学、诊病、休憩、购物等多元化服务均能提供,规划人口应不少于30万,有完备、协调的周边环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