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环境概况
     1、城市名片
      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级生态示范市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
      国家级卫生城市
      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
      联合国人居奖城市
      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
      2009中国和谐管理城市
  
   2、区位优势
  
   扬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南临长江,北接淮水,中贯京杭大运河。东和盐城、泰州毗联,南部濒临长江,西与天长(安徽省)、南京、淮安交界,北与淮安、盐城接攘。全市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其中扬州城区规划面积980平方公里,现辖广陵、维扬、邗江3个区和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江都、仪征、高邮3个县级市和宝应县。市区人口118万。
  
   扬州市处于上海经济圈和南京都市圈结合处,具有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对外交通便捷,京沪、宁通、扬溧等高速公路纵横穿越,距南京、上海、杭州分别为1、2、3小时车程。沿江高等级公路、安大公路等国省干线公路构筑起“市域环路”。宁启铁路横穿境内,京杭大运河与长江构成市域航道主骨,“三纵四横”的内河主航道网。
  
   3、立体交通四通八达
  
   扬州市将规划以高速公路为中心的“一环七射”高速路网,以宁通高速、京沪高速为为主骨架的“五纵四横”的国省干线公路网,将形成“六横七纵六联”地方干线公路网结构,京杭运河(二级)和高东线(三级)为主骨架的“四纵四横”干线航道网;水路“一港三区”的发展规划,将建立多个超及吨位的港口码头;铁路方面建设淮(安)扬(州)镇(江)铁路,结合京沪高速铁路南延工程、长三角城际轻轨项目,建成五峰山公铁两用大桥。
  
   在建的建苏中机场,将同高速公路、铁路、干线公路和港口相互配合,扬州将成为江北地区重要航空枢纽港。同时还启动了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等工程,同时策应沪宁城际铁路建设,加快京沪高速南延项目进程,融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将为这座文化历史名城再次腾飞插上一双隐形的翅膀。
  
   4、文化名城宜居宜游
  
   扬州人文景观丰富,名胜古迹众多,古典园林兼具“南秀北雄”艺术风格,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一座宜居宜游之城。
  
   自吴王夫差筑邗沟城起,扬州已有2490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汉朝的扬州就有“扬一益二”之说,清代时扬州出现空前的繁华,成为中国的八大城市。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世界十大城市之一,当时的扬州,居交通要冲,富盐渔之利。
  
   扬州自古就是个人文荟萃之地,张若虚、秦少游、郑板桥、阮元等众多本地名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李白、杜牧、孟浩然、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曹雪芹、吴敬梓、汤显祖、龚自珍等一大批名家学者在扬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词赋,近现代又出现了朱自清、刘师培、李涵秋等一批名人学者,对我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以阮元、焦循、汪中、任大椿和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为代表的“扬州学派”曾闻名一时。扬州的雕版印刷、评话、清曲、扬剧、木偶剧和棋、琴均都具有很深的艺术造诣。
  
   扬州又是风景秀丽的风景城,历史悠久的博物城。有蜀岗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古运河、个园、何园、大明寺等众多的人文景观以及秀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
  
   烟花三月的扬州,百花烂漫,柳絮飘飞,意境悠远,享受那份透着历史积淀的现代生活是在真正地“生宁静,享太平”。2005年扬州喜获“联合国人居奖”,昭示着扬州不仅繁华富足,衣食住行也比其他城市更有特色。在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中扬州的居民幸福感高居榜首,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的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5、经济繁荣商机巨大
  
   2009年扬州地区生产总值1856.39亿元,增长13.8%;全年财政总收入突破300亿,达到310.09亿元,增长1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63.9亿元,增长33.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4460.2亿元,增长26.4%,其中“三新”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44.7亿元,增长41.6%;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63.9亿元,增长33.8%。2009年扬州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16元,增长11.6%,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8295元,增长11.3%。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已发展形成了石油化工、汽车船舶和机械装备三大主导产业;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三新”产业;纺织服装、食品、工艺玩具等传统产业特色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扬州对外开放和沿江开发的深入推进,为广大客商投资扬州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商机。
  
   扬州市还将为广大开发商、投资商提供便捷的投资条件和政策,进一步繁荣扬州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