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三:宏观调控对有实力的开发商是一次机会,王石就表示他的2006很开心:90平方米以下户型占到供应总量70%以上的政策出来后,万科在其他发展商都不投标的情况下连续以底价拿了5块地。而且,这些地都在过去很难进去的城市,如杭州、厦门、宁波、武汉、天津。此外,还有不少地产大鳄在宏观调控的氛围中“背道而驰”,大肆攻城掠地。当然,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拿地成本上升,竞争加剧,更多的民营房地产企业普遍觉得2006年很难受。宏观调控后,开发企业拿地策略有否转变?
企业联合作战
土地是房地产企业生存的根本,土地储备量是衡量房地产企业实力的标准。宏观调控以后,外来的大企业乘本土企业资金链紧张的形式下逢低吸纳,竞争愈加激烈,地价涨得较快,这迫使本土开发企业联手,比如近期的土地出让就有几幅地块是就是联合竞买的。宁波交通房产的陈经理就对记者谈道:“近年来,随着外来的大企业进驻宁波,竞争激烈,地价涨得比较快,本地企业联合拿地的较以往多了,以此与资金实力强劲的外资相抗衡。”而不久前,绿城和滨江强强联手拿下杭州天价地王更是备受瞩目。作为宏观调控以来受影响最小的杭州大企业,且听滨江房产的朱立东副总经理(以下简称朱)讲述滨江这几年是如何一路走来的。

朱:杭州1999年实行招拍挂以来,我们公司在这个范围内中标的土地,无论从宗地还是从金额上统计,都是最高的:我们拿了7块地,可以说是目前为止在杭州拿地最多的企业,而且支出的土地费用也是最高的,每一分钱、每一个点都没有拖过。
招拍挂是发展必然的选择,我们公司在这几年来之所以能有一个好的、快的发展,在于我们在战略上很早就参与了招拍挂,赢得了足够的战略资源,并且后期在实力、品牌上下了大功夫。这些年来开发了金色海岸、金色家园、御景苑、文景苑、景和苑、庆和苑、万家花城、 阳光海岸、新城时代广场、阳光国际广场、千岛湖滨江度假酒店别墅等等……我们的开发节奏把握得也比较好,所以宏观调控以后,我们的产品也卖得比较红火,去年是销售榜上的冠军,今年在杭州范围内也是第一名。
今年我们拿了两块地,一块就是和绿城合作拿了杭汽发动机场的地块,很多人就不理解,说很多企业都退地了,怎么你们还拿地,而且那么高的价。产品的定位很重要,要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销售业绩才会上升。比如有些企业追求楼盘利益的最大化,本来卖10000的楼盘,他卖到13000,这样买的人就少,资金回笼情况就差。如今是买方市场,消费者对楼盘性价比要求比较高,我们在这一方面做的比较好,让消费者住着安心了、舒适了是对我们的最大肯定,也是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每个企业的情况不一样,最重要的是要量力而行,通过自己的实力建造对这个城市有利,与这个城市文明相吻合的产品。
企业参与“造城”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型开发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房地产讲究的是规模效应,目前大公司之间的竞争是很残酷的,因为只有大项目的运作才能满足大企业的开发规模。大项目的运作要求就比较高,必须很大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因此,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和政府以及地产投资网这样的中介机构相应地互动,把准方向。目前的勾地制度就给了政府和开发商很好的准备,开发企业可以与政府先期沟通,这样就参与到城市规划中去,就变成了企业在“造城”,达到政府和企业利益相一致。企业要将楼盘的理念和政府的规划发展方向捆绑起来开发。当然,市中心的地块是不可能的,但郊区的地块就十分需要这样的合作,当地政府要启动板块,需要引进一些大型开发企业。”
随着宏观调控对住宅市场的逐步深入调整,住宅开发竞争加剧,利润减薄,风险加大,国内许多开发企业开始重新审视企业的开发方向。不少地产大鳄弃一线城市,而把目光瞄准了二、三线城市。在这种情况下,实力稍逊一些的企业就会奔一些竞争力较小的三线,或者内陆城市而去,这与其说是在逃离,不如说是开拓一个新的生机。拒本网调查,不少开发企业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萌生“走出去”的打算;另有一些实力雄厚又有远见的地产商则开始选择进入新兴领域,把投资的目光瞄准了商业地产、旅游地产及生态资源的开发潜力和广阔前景,转而投资商业项目和旅游房产开发。